本网讯(图书馆)12月,图书馆开展第二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优秀赣鄱文化”主题月活动暨“赣鄱文化月”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校文化育人、文化传承和文化推广主阵地的作用。
12月1日上午,“赣鄱文化月”活动在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拉开帷幕。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姚亚平先生应邀以《江西文化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和主体力量》为主题作首场专题讲座。讲座由图书馆馆长邹锦良教授主持。

讲座中,姚亚平教授从“空间的视野””时间的视野”“主体的视野”三个角度分别阐述了江西文化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以及“人”的力量,对江西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江西文化的特点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并详细介绍了江西的地理特征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梳理了江西历史文化脉络。他指出,如果在一个大的历史周期里来观察江西的历史发展,就可以用“三把尺子看江西”,即从三个时间尺度来观察江西的历史发展;这三把尺子是万年尺、千年尺和百年尺。在讲到江西是农业省份时,他强调,发展农业很重要,要为“禾下乘凉梦”继续奋斗。

姚亚平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他强调,开展江西文化的推广与建设需要多维度的思考与行动,要通过教育和研究的强化、新传媒的利用、文化活动的组织、地域合作的推动、文化品牌的建设以及公众参与的鼓励,可以有效提升江西文化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从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江西文化的蓬勃发展;这样的综合策略不仅能够加强对江西历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也将推动其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同时他勉励南昌大学师生在相关研究中要立足江西文化的深厚积淀挖掘创新点。

姚亚平教授的精彩讲座吸引了来自校内各专业师生读者一百余名同堂聆听学习。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来自国际交流学院的巴基斯坦留学生哈蒙达同学问道,“作为一名留学生应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江西故事?”姚亚平教授解答道,需要先了解江西文化,在实地的探索中深化对江西文化的理解,进而在实际的学习工作中运用江西文化的优秀成果,使江西文化成为领悟真知、勤学笃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并积极开展江西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来自人文学院哲学242班的罗光凯同学问道,“以江西文化为背景的文艺作品是否应该注重经济效益?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姚亚平教授在回答中指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是割裂开的,它们是统一的。尽管有的文艺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但是这两者的关系不能变,两者要兼顾,要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人民满意的优秀作品。

自去年12月份图书馆开展首届“赣鄱文化月”系列活动以来,图书馆紧紧围绕“服务立馆、安全稳馆、人才兴馆、文化强馆、资源惠馆、民生融馆”总体工作定位,坚持以建设“赣鄱文库”为抓手,通过开展“四读”“赣鄱文化月”等“全民阅读月”系列主题阅读推广活动,引导学校师生深入了解赣鄱文化的历史脉络和传统底蕴,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赣鄱文化精神,力求在赣鄱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文化高地作用,凝练赣鄱文化特色,打造赣鄱文化品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为江西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图书馆第二届“赣鄱文化月”系列活动将邀请黄恩华教授作《百年党史江西红》、葛江洋大校作《我的红军裁缝父亲》红色文化专题讲座,邀请孙家骅先生作《
<江西通史>
与江西通史》、彭明瀚先生作《走进海昏》古色文化专题讲座,邀请袁礼华教授作《天网论:中央苏区党领导反腐败的群众运动研究》新书分享,同时还将举办赣鄱文化主题书展、红色教育活动之红色故事大赛、赣鄱书香影音会活动、赣鄱文创产品义卖等活动。
江西通史>
编 辑:李恺奕
责任编辑:朱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