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精装 主办
  • 【师说】俞兆鹏:江西文化的探索者和研究者
  • 作者:谭潭摄影:谭潭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3-12-17字体:[
  • 在中国灿若星汉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上万年的江右文化可谓是独树一帜、瑰丽绚烂。深受赣水鄱风浸润的江右文化,在历史上颇负盛名,特别是古代书院文化,有激荡中国之说,其中有诸多待人发掘的神秘之处,吸引众多历史学家为之神往。有这么一位不是地道江右人的历史学家,却对江右文化进行着地地道道的、兢兢业业的研究,不断填补着江右文化研究史上的空白,为推动江西现实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他,就是南昌大学 历史系 教授俞兆鹏。

    初见俞兆鹏,丝毫看不出眼前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已有77岁高龄。他穿着整洁、笔挺的西装,扎着暗红色的领带,笑容可掬,精神矍铄。他是一个地道的绍兴人,说着一口带着绍兴腔的普通话。虽是这样,沟通起来却一点都不吃力,反而倒觉得亲切、自然。

    俞兆鹏上学早,6岁就去私塾念书。《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儿童诗》、《千家诗》,从读一言到四言文,再读五言再到七言诗,俞兆鹏对文学的热爱就是这样一字一珠积累而来。

    一年半之后,俞兆鹏患病被迫休学家中。然而他说,就是这短短一年半的私塾教育,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些典籍不仅让他认识了许多汉字,而且让他感受到其中蕴含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智慧,并且随着年岁的增长,感受更加深刻。8岁的俞兆鹏病愈后再上国民小学,由于基础扎实,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彼时的俞兆鹏并不喜欢历史,自小喜爱艺术的他,一心想成为一名画家。然而就在他准备报考中央美术学院时,却在视力检查时被发现为色弱,最终无缘学画。所幸的是,受到当时文学思潮的影响,俞兆鹏还酷爱文学。他广读国内外文学著作,在高中时候还创作过一部长篇小说。当时的俞兆鹏想,不能当画家,那就当作家吧!

    1955年,俞兆鹏高中毕业,高考成绩优异的他却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而落榜。落榜后的他十分气馁,却被陆游的一句诗“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振奋了精神,重新燃起了斗志。他去了昆山,一边努力自学,一边积极参加社会工作,为工人夜校讲课,向群众宣传党的各项政策。第二年,高考扩大招生名额,政审的尺度也有所放宽,他最终被复旦大学录取。一心想成为作家的他,第一志愿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但由于报考中文系的人过多,俞兆鹏被调剂到了历史系。

    要俞兆鹏去学历史,起初他是不情愿的。然而在进入了历史系学习之后,他就被历史学深深地吸引住了。当时 历史系的 老师都是国内外顶级的史学专家,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周谷城讲授《世界古代史》,我国经学史著名专家周予同讲授《中国历史文选》,“七君子”之一王造时讲授《美国史》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著名史学家金冲及讲授《中国近代史》。还有客座教授王亚南讲授《资本论》,夏承焘讲授《宋词》……他发现,老师们的文学素养和功底一点都不逊色于中 文系的 老师,甚至在全局的把握上还更胜一筹。俞兆鹏这个时候才知道,历史才是自己真正想学的,他和史学研究开始结缘。在本科五年期间,俞兆鹏全方位了解了国内外的历史,为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1年,俞兆鹏从复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江西省图书馆任资料员。俞兆鹏从此留在了江西,这一留,就是52年。

    在刚到江西的头几年,俞兆鹏开始着手对谢枋得的研究,并大量搜集资料。就在对谢枋得的研究刚有些头绪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196810月,俞兆鹏被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当农民。

    1973年,中央要求江西省委对谭其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江西部分进行校核,由于当时省里历史地理方面的人才紧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便有人向省里举荐了俞兆鹏。俞兆鹏不负众望,很快就完成了工作,并由此获得省里的重视。也就是在那年,他被调到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任教。从此,他便开始了育人生涯,史学研究也步入正轨。

    俞兆鹏在执教期间,共讲授过中国古代史(上下)、中国史籍目录学、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中国货币史、中国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宋代经济史、宋代政治制度史、宋代思想文化史、宋史史料学、宋史史籍研究等13门课程。先后担任历史研究室副主任、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点负责人。在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为南昌大学时,又 任历史系 教授。

    1983年,俞兆鹏开始带研究生,研究方向基本为宋史。选择宋史作为研究方向,他也经过深思熟虑。明清时期,中国政治中心基本上在北京,唐朝时期虽然南方也较为富饶,但是毕竟重心还是在长安,江西缺乏丰富的资料研究唐、明、清朝的历史。只有在宋朝,江西处于较为核心的地区,文化教育也在南宋时期达到最高峰,留下的史料也较完全,所以在江西研究宋史的条件最为成熟。

    俞兆鹏对研究生有三个要求,一是学要会做高尚的人,二是对待学问要严谨认真,三是要多读书。俞兆鹏经常说:“与人相处,应当多为对方的利益着想,不要总想从别人身上刮取好处。彼此这样做,可谓双赢。”他对研究生的专业教育也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讲义打印出来,分发给各位学生观看学习。俞兆鹏认为,要当一名称职的教师,特别是一名称职的历史教师,授课一定要深入浅出,既要把创新的观点亮出来,又要让学生听懂和理解。广博的学识和生动形象的讲课,令他深受学生的爱戴,2001年,他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虽然所带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宋史,但是俞兆鹏本人的史学研究却并不局限于宋朝。由于阅读量大,知识面广,他在史学研究的横向和纵向上跨越颇大。在横向上,他不仅研究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而且研究艺术史、文学史、哲学史。在纵向上,从孔夫子的春秋战国时期到唐朝,再到新中国革命时期,几乎每个时期的史学研究,俞兆鹏都有涉足,并发表有论著。

    俞兆鹏是个一丝不苟的人,做人一丝不苟,做学问也一丝不苟。为了撰写《论鲁迅的历史观及其发展过程》一文,他把《鲁迅全集》十二卷研读了整整三遍。他对自己有三个要求:一是自己写的作品或所用资料一定要准确;二是所写作品一定要达到出版水平;三是所写作品一定要创新。他一直秉承着一种观念:虽然人会死,但是文章不死,文化是潜移默化的,它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推进社会进步。他总是说:“传给后代的东西一定不能出错,不能贻误后人,对自己绝对不能马虎,必须经得起历史考验”。

    俞兆鹏研究成果颇丰,填补了许多学术空白。他的学术研究有两大特点:一是要有学术价值,有新观点、新资料。俞兆鹏认为,科学研究,必须开拓新领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或纠正前人错误、补充他人缺失,否则不能算做科学研究。二是要为推动现实社会进步和提升人类文明服务。如,他撰写《论宋徽宗时期的通货膨胀》一文,是为了给克服我国1990年的通货膨胀提供历史借鉴。他写《陈元光与闽南开发》是为了便于广大台胞和国外华侨寻根问祖。他写《文天祥“自强不息”的发展观》是为当今提倡科学发展观作借鉴。他写《和谐社会语境下的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是为目前创造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经验。

    如今,俞兆鹏已出版《黄巢起义史》、《谢枋得年谱》、《谢叠山大传》、《中国货币金融史论著索引(1900-1993年)》、《文天祥研究》、《中国伪书大观》(主编)、《求真集―俞兆鹏史学文选》、《史林杂俎―俞兆鹏史学文选之二》、《南昌杏花楼》等史学专著9部,在国家和省级以上及台湾、美国、联合国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5篇,共计450余万字。其中,《论宋徽宗时期的通货膨胀》一文获中国钱币学会首届优秀学术成果金泉奖(纯金奖章),《文天祥“自强不息”的发展观》一文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办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1年第4期发表,《开漳圣王陈元光》一文在美国《世界日报》1998919日至22日连载。在国家数字图书馆“超星名师讲坛”作题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演讲(共8集)。

    俞兆鹏家里只有一间7平方米的书房,他的著作和大部分论文都是在这里完成。两侧的书架上,书桌上,甚至地上都堆满了书,《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文献通考》等大部头的书赧然在列,俨然一个中华历史的大宝库。俞兆鹏说,自己不聪明,所以要更加勤奋才行。他每天都花十几个小时阅读和做研究,即使退休十余年,他也一直坚持研究,笔耕不辍。年近八旬的他还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学术研讨。

    然而,他对学问坚持不懈的态度却引起了少数人的质疑。有人问,像俞兆鹏这种年纪应该是时候享受天伦之乐了,他却一直撰写文稿是不是受到名和利的驱使。实际上,俞兆鹏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经常说,“做人不能有私心,不能讲假话,要有骨气,要正直,要有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俞兆鹏在生活中也十分节俭,他说,“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用光了,后代用什么呢”。他的书桌上堆了一摞香烟纸、发票、药盒等各式各样的纸张,上面写满了论文的提纲和草稿。他的书签也是孩子玩剩下的游戏卡片。他说这不是他小器,他有的是好纸,只是一生养成了节约的习惯,尽可能做到废物利用。在了解了这些之后,还会问出上面那种问题的人,恐怕会贻笑大方罢!

    上个月,俞兆鹏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西卷》举行了出版首发式。《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4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目的是为了促进文化建设,促使中国文化能以丰富多彩的姿态走向世界,同时也是为了给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和文化的事业提供决策参考。

    《中国地域文化・江西卷》是江西文史研究馆组织15位馆内外专家共同编著的,结构、提纲等都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由于书稿实行主编负责制,更为了达到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统一的目标,俞兆鹏可谓煞费苦心。因为各位专家负责的都是自己熟悉并擅长的领域,这卷书实际上在2010年就已完成初稿。但是,由于参与撰写的人员多,风格迥异,甚至观点有所分歧,学术规范也不统一,所以必须进行统一整改。

    整个统改工作就落到了俞兆鹏肩上。这一卷他总共统改了八次,每一次统改都花了三到四个月时间,工作量十分浩大。俞兆鹏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也在这卷书的统改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恪守学术规范,文章中的每一处内容,他都要确保准确;文章里的每一条资料引用,在注释里都要标明参考文献的年代、作者、出处、版本、页码,而且这些信息俞兆鹏都要认真校核,凡是有一条信息缺失或错误,他都要补齐或修改;这卷书中的一百多幅插图,也大多是他收集而来,插图下的注释也要标明名称及出处。从第一稿到第七稿,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用红笔圈出的错误和修改的内容。为了增强这卷书稿的可读性,俞兆鹏在使书能完全符合严格的学术规范外,还在书后编纂了索引,方便读者查找。

    正是因为这繁杂和浩大的工作量,令身体一向硬朗的俞兆鹏体质开始下降,他现在已经把一天的工作时间降为七、八个小时。但是,这并不能阻碍他继续进行史学研究。现在,俞兆鹏正在参加一项名为“宋代通货膨胀研究”的国家课题,他负责的北宋部分已经完成了三十余万字,进展得很顺利。

    我们有理由坚信,这样一位把爱国情怀放在心头,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把发扬文化镌于骨骼的学者,必将创造更好、更优秀的学术成果,为后人留下更多、更宝贵的精神财富。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betway精装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