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精装 主办
  • 【学府名师】涤却凡尘归自然
  • 作者:徐立明 王学松 高翔 王静摄影:徐立明 王学松 高翔 王静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1-02-24字体:[
  • 2月24日,《科学时报》刊登了题为《涤却凡尘归自然――记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邹文楠》的报道,全文如下:

    “邹老师是一个大才子。”当《科学时报》记者打算采访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邹文楠时,这是记者听到别人对他评价最多的一句话。
    见面时,一个磊落坦荡的学者形象跃然于眼前。这位衣着简便,显得平和、安静甚至有几分质朴的工科博士,岁月在他的发梢留下了磨洗不去的印记,但更夺目的是他那三进清华、横跨中国两大学府的传奇般的经历。
    让《科学时报》记者疑惑的是:究竟是什么样的气质,成就了他的才子之名呢?
    1984年,邹文楠抱着“一定要走出去”的信念,考入了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在这里,他深深体会到了摆脱应试体制的自由,他不再有对成绩的严苛追求,犹如一只入海的鱼儿,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1989~1991年在中国直升飞机研究所任技术员期间,他作为主要参加者编制的直升飞机旋翼气动载荷计算分析程序获原航空部嘉奖。数年之后,他又成功运用数学素养解决了高阶张量不可约分解的难题等一系列成果,在理论和应用力学等领域广为运用。他的博士导师郑泉水教授也不由地称赞他:数学方面的能力很难得。
    大学期间,除了所学的流体力学专业,他广泛涉猎数学、哲学甚至文学等各方面书籍,甚至通读了不少像《全唐诗》这样的人文书籍,这为他以后持续的科研攻关打下了深厚基础。
    邹博士笑谈,那时候自己不但写诗、写剧本,还担任学校的学生通讯社主编,编出的刊物当时还是校长案头的参考资料,颇有几分文学青年的架势。以至于清华后来要开设偏文的编辑班时,别的同学视他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文素养,他才能逻辑思维能力与想象力并重,在科研上不断开拓。在艰苦的科研活动中,人文和艺术也有效缓和了繁冗艰涩的思考活动,释放了他的压力,使他的研究更富韧性。这种科学与艺术气质的兼得,使得他严谨而不严苛,才高而不狷狂。或许,这就是一个才子真正的本色。
    治学之路并非坦途。1994年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年份,邹文楠的许多同学纷纷到沿海发达城市下海淘金。硕士毕业的他也面临这样的诱惑。在珠海,他收到了一家公司的高薪聘请。去还是留?经过一番踯躅和思考,他作出了最终决定:将科研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从此,他潜身钻研,在科研中大显身手。
    迄今为止,他在张量、细观力学和湍流三大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科研实绩:利用微分几何构建了一套新型的湍流理论,还通过对湍流脉动信号的分析,证明了湍流信号的统计标度性源于信号局部结构的标度性;提出了任意高阶张量正交不可约分解的递推方法,并证明了最简不可约张量即对称无迹张量的多极矢表示;近几年又在作为细观力学基石的Eshelby问题中作出了卓著的成绩。
    忆及当年,邹文楠颇有感慨地说:正是认识到自己好静善思的性格以及对科研的热爱,才使得他作出了这样的选择。“科研对于我从来都不是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园之所在”。
    正是这样的达观与坚守,让邹文楠看淡风云,勤勤恳恳地在自己的园地耕耘。在他人的眼中,纵然他才华过人,却总是谦虚谨慎、诚信踏实,其人品令人折服。
    “因为热爱,所以执著”。多年不懈的奋斗,邹文楠做科研的最大理想就是能够完全攻克湍流这一世界难题,为科学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贡献。
    2002年博士后出站之际,邹文楠曾慷慨赋诗,一抒胸臆:
    研究湍流十年有感
    瀚海无端起波澜,迢递甲子无人安。
    千般寻摸万般像,水津迷离云津翻。
    筚路蓝缕十年功,苦心孤诣一家言。
    何日峥嵘渡甄验,涤却凡心归自然。
    邹文楠,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江西籍人。1989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本科毕业。1994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计算流体力学专业硕士毕业。2000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博士毕业。2002年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出站。1989~1991在中国直升飞机研究所任技术员,1994年至今在南昌大学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方向为理性力学、湍流理论和湍流脉动信号分析、细观力学、生物力学、流体力学及其工程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获江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相关链接请点击这里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betway精装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