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弘扬先进典型、树立良好师风,本网特辟【立德树人】专栏,对学校优秀教职员工、先进集体展开系列报道,以资广大教职员工学习,争做“四有”好老师,共铸“三爱”新风尚。本期刊发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江西省消化病学领军人吕农华先进事迹。
“我去其他大城市看病,那里的医生都说不要到他们那去,江西的消化科就很好了!”一句来自患者的转述,却让吕农华铭记于心。作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和江西省消化病学的领军人,面对再多加诸于身的荣誉和头衔,最让她骄傲的依旧是来自患者的这一句肯定。
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吕农华率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学科团队创造了无数新技术、新疗法,填补了省内消化疾病领域的诸多空白,实现了江西医学界3个“0突破”,争得多项荣誉。2010年,吕农华带领着消化内科在全国通过层层擂台赛,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一举打破了江西省临床医学无“国家队”的历史。
今年,是吕农华教授步入医学殿堂的第四十七年。而回溯到最初,四十七年前的她也许并不知道,一个冥冥之中的选择让她与白大褂就此结缘一生。
治学者,惟潜心以精进
1983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沃伦(Warren)和内科医生马歇尔(Mar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证实它是造成大多数消化性溃疡和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因。2005年,二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同一时期,在中国江西,有一位医生也在进行着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她就是吕农华。
1954年9月,吕农华出生于中医世家,家庭的熏陶为她播下了医学的种子,成为了她医学生涯的不竭助力。受当时条件的影响,初中毕业后的吕农华被下放到农村成为一名知青,当时下放知识分子有保送中专的机会,在师范院校和卫校中,吕农华毅然选择了卫校,由此开启了自己的医学生涯。这一走,就是四十多年。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吕农华也成为了众多过独木桥大军中的一员,由于缺乏系统的课程学习,参加高考并非易事,看着恢复高考后许多中学连夜点灯教学的画面,她只能在心里默默羡慕。幸而她还可以在卫校上补习班,经过不懈努力,1978年吕农华从南昌卫校的一名助产士考入江西医学院,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大学生。
在研究生时期,吕农华遇到了她最重要的导师——王崇文教授。王教授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对吕农华十分关心,在教学过程中,他更多的是给予吕农华思路上的点拨,而并非单纯的照本宣科。早在1987年,王崇文教授就察觉到幽门螺杆菌的研究价值,在他的指导下,吕农华开始将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和幽门螺杆菌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
幽门螺杆菌目前是耐药率比较高的细菌,很多传统的抗生素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吕农华在全国进行了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的调查,并针对相应情况制定了新的方案,做了全国多中心的验证,在这些领域牵头制定了一系列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扩大了江西省消化专业在全国同行中的影响力。
吕农华主持第四届中国幽门螺杆菌共识会
吕农华发表的368篇论文中,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文章都收录于SCI。在这些成就背后,是吕农华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和努力吸取他家之长来弥补自身不足。正是在她这种精神的带领下,消化内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总量持续十年领跑全院,共承担过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7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从医者,惟矢志以力行
多年来,吕农华带领消化学科团队,立志“让患者在省内享受全国一流医疗服务”,将学术所得转化成临床手段,为江西省乃至全国消化疾病的治疗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造福一方百姓。
江西省地处中部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病人整体的经济实力也相对较弱,消化内镜中心护士长黄茜介绍道,在她们管理的消化ICU中,有非常多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病人,这种病难治愈、费用高,吕农华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经常组织科室人员为需要帮助的病人伸出援手,尽可能为病人节省医疗费用。
为了减轻患者负担,在医院诊疗流程上吕农华也带领团队做出了许多尝试。以胰腺炎为例,这类疾病往往会波及肾脏、心肺等多个器官,会诊是传统的诊疗方式,但这个过程中,不仅造成病患在不同科室间辗转的精力耗费,更会造成病患“二次问诊”的折磨。吕农华深知这一就诊程序的弊端,便产生引入多学科(MDT)诊治团队的想法。2013年,在她的带领下,以消化内科牵头,急诊科、影像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药学部、营养科、妇产科等科室,共同成立了胰腺多学科诊治团队,让患者“足不出科室”即可享受“一站式服务”。
为了减少患者病痛,吕农华率领团队创新综合治疗方法、使用微创等新技术。“我们团队这些年的努力就是致力于让江西的消化病患者在江西省内就能享受国家一流团队的医疗水平。”吕农华眼神坚定地说:“别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现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也正在将他们口中的心愿变成现实。
工作中的吕农华,右一
目前,一附院消化内科在吕农华的带领下已发展成为全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技术力量最强的消化专科,是全省消化系疑难危重症的诊疗中心。科室年门诊量达30万人次,三百多张病床的床位使用率一直在100%左右;消化内镜年工作量突破11万例次,位居全国前三。这些都是吕农华高强度工作的常态。
为师者,惟匠心以致远
除了潜心科研的学者、救死扶伤的医者这两重身份之外,吕农华更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师者。吕农华一直承担着南昌大学医学部本科生、研究生和医院实习生及进修生的一线教学,她指导的研究生有6人获得江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先后获12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发表的论文多次在全国及国际会议上展示。她本人先后被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全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西省省级名师”等荣誉称号。
“吕老师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消化内镜中心护士长黄茜说,“她不会因为年长和头衔而高高在上,愿意和我们平等交流,而且乐意采纳学生提出的建议。”她的学生谢川则评价其“生活上非常和蔼,学术上非常严格。”据她的师妹谢勇介绍,她曾受吕农华邀请在其学生队伍中进行“学术打假”。
吕农华和学生们合影,左八
作为科室领军人,吕农华同样重视人才培养与科室传承。她认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传承好了,后续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在她作为一附院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期间,每年的年终总结会上她都会为科室里的年轻人讲一堂以“团队精神”为主题的课,带大家回顾为学科发展、团队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前辈,让科室成员认识到一个学科的成长是几代人拼搏的结果。
“科室有很多相关的政策支持年轻医生发展。”谢川说,“我们科室的团队基础也比较好,开展了很多研究,获得过很多奖励,有着很深厚的积累。做科研也有比较好的传承,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研究。” 如今的消化内科亚专业组医师结构合理,各亚专业组学术骨干人人有专攻、个个显绝活,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良好景象。
为师者,惟匠心以致远,就如王崇文老教授对她那样,吕农华也用自己的行动言传身教,不断帮助着学生、后辈们,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好老师。
后记
采访当日,恰逢王崇文老教授九十岁生日,吕农华带着消化科的同事们一起在消化内镜中心为他举办了一场温馨的庆祝活动。回忆起和王老相处的点点滴滴,吕农华用“家人”一词定义自己与王老的关系,从求学、从医,到后期的从政,王老对她的影响和帮助都是巨大的。如果说王崇文是吕农华的引路人,那家庭便是她最为重要的后盾。谈及家庭,她稍微有些动情,有些愧疚,但更多的是感谢。正是因为有家庭的支持与理解,她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这份事业当中,四十七个年头,步履不停。
在最后,我们很好奇,她为什么到了退休的年龄还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她竟一时说不上来,思考了一会,缓缓地告诉我们:“可能就是热爱吧。”深爱成习惯,大抵如此。
编 辑:刘琳
责任编辑:许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