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第一附属医院)没有生而英勇,只有选择无畏。在南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有这样一名“特种兵”,与“死神”赛跑,开展生死较量,一次次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他,就是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曾振国。从1月18号,抚州市东乡县出现江西省第一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起,整整74天,先后转战南大一附院隔离病房ICU、武汉协和肿瘤中心Z14重症病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危重症病区,曾振国的战斗从未停歇。4月16日,刚结束隔离休养的他又重新回到了自己原工作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使命。
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
“好久不见,曾主任您辛苦啦!”“曾主任,您看上去瘦了不少,回来了就好,欢迎回家!”...... 4月16日上午,曾振国早早地来到了重症医学科,又回到了熟悉的工作环境,见到了两个月没见的同事们。
回望过去,在武汉奋战的场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2月13日,作为南大一附院援助武汉国家医疗队队员之一,曾振国随队紧急驰援武汉。先后转战武汉协和肿瘤中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曾振国负责的都是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患者病情瞬息万变,永远预判不到下一次危急状况什么时候发生。厚重的防护服、严实的护目镜、紧勒的口罩、三层医用手套,曾振国每天穿戴着他的“战衣盔甲”,常常在隔离病房舱内一呆就是6、7个小时,细致分析每一位病人的病情变化,按照“一人一策”的治疗原则调整治疗方案。
鏖战47个昼夜,曾振国每天的睡觉时间不足6个小时,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而这背后是医者本分支撑着他。在曾振国心里,他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拥有一份生的希望,顺利康复,和家人们团圆。
3月31日,南大一附院援助武汉国家医疗队圆满地完成了医疗任务,交出了满意答卷,从武汉归来,进行了为期14天的医学隔离修整期。按医院规定,队员们还有7天的补休假期,可以回家陪伴家人,放松心情。而曾振国却放弃了休假,隔离期刚满后便立即返岗,走上临床一线。
回到医院,曾振国换上白大褂,整理好口罩,路漫漫其修远兮,健康保卫战仍在继续。
“在武汉,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装备进舱工作,也是对身心的双重考验。”曾振国说道,“现在,我又回到熟悉的工作环境,见到同事们,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很亲切。”
换个战场继续战斗
在曾振国心里,医院有等待着他归来的同事们,更有他放心不下的患者。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都是危重病情患者,每一次抢救都刻不容缓,每一个生命要为之拼尽全力。这也决定了ICU里的医疗工作从来都是昼夜不停,彻夜无眠早已是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此前为了奋战疫情,象湖院区组建了隔离病房ICU,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们坚守岗位,为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筑起了坚实的生命健康保护墙。如今,疫情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也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又开始了一如既往的忙碌工作。
“虽然我去了武汉,但只是换了一个地方战斗而已,我和科室里的同事们是一样的。疫情面前,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大家都坚守岗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默默付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钱克俭主任、江榕护士长带领着科室的医护人员一直守护着江西,他们真的非常辛苦。现在,科室工作正常运转了,我想赶紧回来搭把手,让他们也能稍微歇一歇。”曾振国朴实地说。
见到曾振国,大家都称呼他为“抗疫英雄”,曾振国却不以英雄自居。“我不是英雄,我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这是我的使命。”曾振国说道,“驰援武汉的经历是我这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武汉很多人和事让我感动,我的内心也沉淀了许多。现在,医院需要我,我肩上扛起了重担,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大家的关心和期望。”
从武汉离开,只是换了一个战场,回到熟悉的地方,曾振国仍旧斗志昂扬、努力战斗。
拼尽全力跑赢“死神”
“曾主任,有一位病人肠梗阻,出现了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需要急救!”4月16日晚上7点,还在值班的曾振国接到了紧急救援电话。该患者今年57岁,3月底开始出现发热、胸闷,因近期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的症状,于4月15日收入了南大一附院消化内科。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后,医院立即组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等科室专家进行会诊。一场生命急救就此展开,来不及犹豫,曾振国当机力断,立即组织人员为患者进行手术。气管插管、活性药物使用、呼吸机支持......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在医护人员的配合下,曾振国又一次从死神手中将患者抢了回来,患者转危为安,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手术后,患者在重症监护室监护生命体征,继续治疗。担心患者的病情随时会出现变化,这天晚上曾振国在值班房里守了一夜。
从武汉风暴中心的疫情“战场”再到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战场”,曾振国再一次披上战袍,一次又一次冲锋在前,为了挽救每一个生命,日夜奋战。“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一切都值得。因为只有做好我应该做的,这样,才能看到重症患者生的希望。”曾振国说。
编 辑:阮宏凯
责任编辑:马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