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念书的那个时代最艰苦,在母校有他们最深刻的记忆,因为在这里,他们尽情享受青春;因为在这里,他们努力汲取知识;因为在这里,他们勇敢追逐梦想。
1977年高考的前一个星期,陈伍华还在南昌市新建县的知青点干农活。一个星期后,他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全班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考入南昌大学(原江西工学院)锻压专业。“白天主动找老师,晚上还要挑灯夜读,教学楼晚上十点关门,我们就半夜从窗子爬出去。”这是陈伍华描述当年读大学时的情景。除了学习,抢饭、抢开水,这些专属于那个年代的别样生活让他现在回忆起来觉得趣味无穷,意义重大。(顺德校友会陈伍华)
恢复高考那一年,曹永沂如愿走进大学校门,成为原江西工学院化工系有机771班的一员。“那时大家的家庭条件都异常艰辛。”说起这儿,曹永沂笑了,“最兴奋的就是每周三有红烧肉吃。”尽管环境艰苦,但他和同窗依然用满腔的热情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向别人借一本书,晚上就得点煤油灯熬夜抄下来;为进入学校新建的电机楼,见识当时学校最先进最“神圣”的计算机,他们要穿上鞋套,换上白大褂,“差点就沐浴更衣了”。在那个年代,生活很单调,曹永沂却总能在平凡中找到快乐。讲起他最擅长的羽毛球,曹永沂不禁手舞足蹈,仿佛时光又回到了纯真的青春岁月。 (顺德校友会曹永沂)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时候图书馆小,参考文献少,为了利用更多的学习资源,同学们都会去抢位占座。另外,学校只有一个食堂,同学们打饭都要排很长的队伍,住宿环境也比较差,房间里很潮湿。不过,学习和生活条件虽然艰苦,学校硬件设施不好,但我们学习都很刻苦,学校的学习氛围特别浓厚。”(东莞校友会樊晓兰)
在昌大念书时,晏礼庆参与了当时校学生会《校园》的创刊。当时条件很艰苦,用蜡纸手写,然后刻在钢板上,最后用手推的油印机印刷。学校组织墙报比赛,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来设计墙报。“为此班里专门成立宣传小组。有一次,我们把墙报刚刚写完,就下雨了,哗的一下就没了。”,谈到这里,晏礼庆忍不住大笑起来。(粤港澳校友会晏礼庆)
谈及大学时代的青春年华,陈晓平称那些年的那些事都历历在目。当时风靡全校的TNT足球队便是他所在社团创办的,陈晓平还饶有兴趣地向记者解释了“TNT”的含义,“就是一种新型炸药的意思。”他说:“那时候学风很浓,每次图书馆的门一打开,我们就会一下子全部冲进去占位。”在校期间所积累的知识,对于他日后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宜春校友会陈晓平)
王文秋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考生,1977年考入江西工业大学电机系。那时的竞争很激烈,“30多万人都在抢着过这座独木桥,”王先生感慨道。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他更加珍惜这得之不易的读书机会。王文秋回忆说:“那时的我们都很努力地在念书,五点多就起床背英语单词了,而且当时我们的校舍、活动场所和设备条件都相当简陋。”(福州校友会王文秋)
1979年,还是“新三届”的邹平生从赣北的小县城星子来到了当时的江西工学院。“当时学校只有三栋教学楼,我们那栋是最高的建筑,有四层高。”邹平生笑着描述起那个时代的校园缩影。在这栋苏联专家设计的楼里,他度过了在化工系的四年时间,即使三十二年岁月荏苒,可邹平生依然对那里的木质地板和厚重的墙壁有着快乐的回忆。“那时虽然艰苦,可国家还是给了我们最好的环境。”(惠州校友会邹平生)
“我们全家都和昌大有缘分,我曾经是医学院医疗系81级学生,我的弟弟是昌大生物系82级的学生,我妻子是医学院护理系在职本科。”张小康自豪地说道。 1996年6月取得比利时利奥波德王子热带医学研究院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学历,后成为同济医科大博士,但他表示唯独对昌大感情最深厚:“我在这里学到了医术,在这里我学会了医生的使命是济世治民;有时候卫生局的工作压力很大,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会想到不能丢昌大的脸。”(景德镇校友会张小康)
王昭文从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医学相关工作,现在已经自己组办了医院,回想起当年上学的时光,他蹙眉想了一下后哈哈大笑:“别的事可能没什么印象了,但是我始终记得在昌大校庆的时候,学校发放了一天的免费餐券,满满一大碗的红烧肉随便吃!”在那个计划经济仍是主流的年代,红烧肉让王昭文学长怀想至今。(宁波校友会王昭文)
况伟学长是88级的江西医学院毕业生,毕业出来以后经过多年打拼,他已经在浙江天一学院成为了一位“人类灵魂工程师”。谈起当年自己读书的日子,况伟学长说起了“书呆子”这个称号。“当年医学院的人都被称为‘书呆子’,可能是因为医学院的学生与外界的接触确实相对少吧。记得当时第一学期是9月份开学,国庆节过后,图书馆和自习室的位置就要靠抢了,大家学习都挺努力的。”况伟学长还很自豪的说起当年自己的“足球生涯”,那是一种不同于现在“中国足球”的热爱和放松,每天一到两个小时的运动用他的话来说“很有瘾、很过瘾”。(宁波校友会况伟)
李泉水回到母校,回想起当年在学校读书时候的美好时光,嘴角不经意地微微上扬。他说,当年他读书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学风非常浓厚,同学们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所以十分珍惜在大学里学习的机会。当时学校是晚上十点熄灯,可是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他知道掌握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他想抓住更多的时间学习,于是熄灯后,他常常会用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和同学们一起到厕所或路灯下看书。而平时一吃完饭,同学们基本上都会回到教室去上自习。“那段学习时光非常难忘,就是因为当时的努力,毕业后才得到了单位的高度认可”,他自豪地说到:“在深圳,我们原江西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口碑很好的,许多医院都知道,我们医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非常扎实”。(深圳校友会李泉水)
每次学校举行盛大校庆涂绪永都会参加,2005年学校65周年校庆,也是在前湖新校区举行的,那次涂绪永颇有感触,为母校的快速发展而高兴,今天再次回到母校看到学弟学妹们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他想起了自己求学时的情景。涂学长在校期间正值文革,学校仍是一片净土,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都很严格,始终让学生树立“读书有用”的观点。在那艰苦的环境中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同学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新余校友会涂绪永)
“在母校读书时最难忘的是‘英语角’,大家聚在一起练习英语口语。”闵清源校友读书时对英语很感兴趣,每周一次的“英语角”是他必参加的活动之一。“母校的‘英语角’办得很好,可以给学弟学妹们建议建议,多去参加,对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厦门校友会闵清源)
“我对母校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大一开学,那时条件很艰苦,我和一个同学做他父亲的货车来学校报到,那时我才16岁,一个人拎了很多包裹。我们俩是提前一天到学校的,没有人接待,再加上我们两人个子比较矮,保安以为我们不是大学生,不让我们进。”说到这,郭继国情不自禁的捂着嘴笑了起来。“后来,还是保安处处长接待了我们,并安排我们在图书馆住。”(吉安校友会郭继国)
回忆起当年的学校生活,彭敏笑谈道:“学校很人性化,在生活上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学生好的建议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风趣幽默的彭敏又补充说道,以前学校的包子就是在他们的建议下味道越来越好的,让他到现在都依旧难忘。(九江校友会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