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在南昌大学医院PCR实验室里有这样一个由14名省医科院科技人员为主组成的核酸检测团队,他们时刻与病毒进行面对面的“交锋”,他们是奋战在防疫战线上的“幕后英雄”,是抗疫前线与时间赛跑的“侦察兵”。
3月26日晚9时,正在经历“倒春寒”的南昌,寒风呼啸、阴雨连绵,新一批核酸检验样本在医护人员的严密护送下,到达学校东湖校区南昌大学医院PCR实验室。此时的实验室,灯火通明,机器运行的声音不绝于耳,“又是一个通宵的夜晚,大家加油!”实验员吴远波给实验室的同事们打着气。
晚11时,实验室检验人员彭珊珊,从家中赶来接班。这样的奔波已不是第一次,自3月17日南昌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起,为了在12小时内完成南昌大学前湖校区所有在校人员的检验工作,整个实验室检验团队几乎24小时不停歇运转。
一份核酸检验报告要经历检验前信息录入、样本处理和结果发布三道程序,整理分组、试剂配制、核酸提取、扩增检验、结果分析、信息上传,整个复杂且不容有失的检验过程,最快也要3至4个小时。
凌晨2点,彭珊珊依旧身着工作服。在她面前工作台上,摆满了检验试剂及配置工具,面对直径不到1厘米的8联管,每次需加入不到一滴水大小的试剂,她的每一步都必须小心谨慎,稍有不妥,就会影响整个检验结果。
样本处理是整个检验中最危险的环节,不仅要频繁拆包装、准确加试剂,还要谨防RNA降解,整个过程必须又快又准,慎之又慎,检验人员进入二区标本制备区之前必须做好三级防护。“穿着多层防护服在负压环境下呼吸不畅,要在精神高度集中状态下坚持工作,对人体消耗是非常大的。”彭珊珊告诉我们。专心致志、一刻不停地检验,实验室检验人员的额头、鼻梁已被护目镜和口罩勒出深红印记,衣服被汗水浸透,双手也被橡胶手套捂得发白褶皱。
截止3月27日,南昌大学前湖校区共开展七轮核酸检验,实验室完成共计28.5万个样本的检验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实验室里的三台扩增机器24小时不停机。除了样本检验,信息录入与结果上传的工作同样艰巨。接样室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登记表,遇到信息有误,无法上传昌通码的情况,信息录入人员还需一个一个打电话核实,这给本就人手紧张的团队无形中增加了工作强度。
“核酸检验结果,对大家来说,是十几个小时的等待。但对于我们检验团队来说,却是步步筛查、层层把关的24小时连轴转。”PCR实验室负责人丁清荣介绍道。
在这里,所有工作人员需要连续工作12-13小时,标本过多时,还要延长工作时间。这一切不仅考验着他们的业务能力,对他们的身体也是一种极限挑战。有时候,检验人员根本顾不上出去吃饭,几个小箱子就是他们的临时饭桌。“累不动了,忙不动了,就想想跟南大的情怀,也是希望将来一天,如果我的孩子在南大读书,我也这么守护他。”实验员王一帆和他爱人都是南昌大学医学院的校友,同为医护人员的他们,共同奋战在抗疫一线,两个孩子也无暇顾及,但是在王一帆看来,“我觉得我就还是南昌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有一天学姐为守护他们而努力,还是很开心的。”
深夜忙碌的检验人员也有属于他们独特的“充电”方式。他们会在交接班时相互打气,也会透过可视窗摆出剪刀手造型进行互动,防护服上醒目的“南昌加油”、“南大加油”不仅是他们的美好祝愿,也是在给自己加油鼓劲。说起实验室的同事们,省医科院宣传科负责人熊姝瑶认为,“他们都是一群非常可爱的人!”
原文链接:http://www.jxxw.com.cn/content_html/html/55/p/wap/2022/03/125469969.html
编 辑:刘安雅
责任编辑:刘青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