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历史必将永远铭记着这一刻。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受灾人数最多、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灾害,突然降临在川中汶川一带。 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暴露出大自然残酷无情的一面。但是,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13亿中国人民迅速凝聚在一起,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临危不惧、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坚不可摧的力量,足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
灾情紧急,人命关天。尽最大努力抢救受伤人员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地震发生后半个小时,江西省卫生厅就组建了由南昌大学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附属医院和省人民医院等医院组成的医疗队奔赴震中汶川。他们与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数万名志愿者大军一起,唱响了一曲曲慷慨悲壮的“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的时代之歌。
当汶川地震的消息传到了一附院,传到年过五十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张剑那里,他不顾自己的年老,主动请缨,亲自挂帅,并在第一时间选定了赴川救灾的首批17名队员,自己担任了“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他顾不上与自己的妻儿话别,跟更来不及与父母道别,简单的行李就上了飞往四川的飞机。一切的从简,一切的迅速,只因心中的有个念头:早一点到达,多一点希望。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
“我是队长,又是临时党支部书记,有责任和义务去重灾区。”他再三叮嘱队员一定要注意安全、注意休息,要千方百计抢救灾区送来的伤病员。自己却不顾危险,主动深入到重灾区,深入到最危险的地方。地震发生后,关庄镇旁的青竹江上游被泥石流阻塞,形成了堰塞湖,随时有可能溃坝下泻。为保障队员的安全,他孤身去探查了当地地情。
灾区人民需要他的帮助,医疗队员的生活起居和人身安全,也是张院长牵挂的。他主动联系当地指挥部,落实队员营地和吃饭、睡觉等等问题,他忙里忙外,自己都顾不上吃口干粮。灾区断水、断电、无米、无油,通讯中断,而且还要面对大大小小的余震和青竹江上游堰塞湖的威胁,队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异常艰苦。在生活上,他要求队员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食品和饮用水要优先供应给女队员和身体弱的队员。刚来到医疗队驻地,伤病员更多,帐篷一时很难满足,他就想方设法搞来帐篷。由于元坝地区缺医少药,医疗器械比较匮乏,他教当地医生,就地取材用橡胶手套制作简易止血气囊用于手术抢救。
“最该被照顾人的,现在却时时在照顾我们。”队员孔蕴源说。自医疗队开赴四川灾区以来,张剑带领队员累计救治伤病员800多人次,成功抢救危重伤病员50多人,捐助医疗药品、器械、食物共计10万余元。
这只是在参加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中搜集到的点点滴滴,还有更多的白衣战士充当着无名英雄。 救死扶伤,是我国医者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使我国医学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使医者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白衣天使。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的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余震频频、险象环生的病房里,在大雨滂沱、残垣断壁边,在星夜兼程、跋山涉水的山间小路上,在伤者昏迷、亲人凄惨的悲伤气氛中,从年轻美丽的护士到白发苍苍的医学大家,他们都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不畏艰险,不顾疲劳,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与死神决斗。白衣战士以巨大的勇气和感天动地的力量,诠释了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体现了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医生拯救伤员,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爱心;没有技术不可能救人,没有爱心更不可能救人。只有集技术与情感于一身,才能唱出美丽动人的生命之歌。
有人说,抗震救灾斗争重塑了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有人说,抗震救灾斗争彰显白衣战士的坚强形象。这次抗震救灾斗争检验了医疗卫生队伍的精神、作风、意志、毅力、技术和应急能力,也展示了这支队伍的职业素养和崇高情怀。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以实际行动经受住了党和人民的检验,他们无愧于白衣天使、白衣战士的光荣称号。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