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学生记者陆萌)“小时候我读的书不多,但在外公的无言之教下,心里留下了一颗追求古代学问的种子。有一次看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开始喜欢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后来又一次上街在地摊上买了本《古文观止》,回去就开始背《滕王阁序》;初中高中的时候爱背李白、韩愈的古诗文。”相较于随心随性的读书,肖鸿哉在读书上有了明确的方向,对“国学”一科产生了浓厚兴趣。
2016年8月22日肖鸿哉于中山大学陈寅恪故居前
高二文理分科后,肖鸿哉对自己的理想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常去学校附近的书屋买和古代文史相关的书籍: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三秦出版社的《中华国学百部》中的《庄子》《唐宋八大家散文》……“这些书影响了我大学专业的选择,不管考多少分,我都要读中文系。”
高考后的十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肖鸿哉了解到了南昌大学国学实验班。之前从没想过要在省内读大学的他,决定报考南昌大学。有惊无险地进了国学实验班后,肖鸿哉与他的理想又进了一步。“我的男神一直都是陈寅恪。进了大学以后,课堂上老师无数次讲到陈寅恪,除了专业的著作之外,还推荐我们读陆键东写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在过去的四年里,肖鸿哉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博雅睿智、大学的书香底蕴,以及这所大学与他理想的契合。肖鸿哉越来越觉得,来南昌大学学习,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而在南昌大学的读书时光,也与他后来被保送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谈到读书,肖鸿哉引用了胡适先生的一句话:“读书是为了读更多的书。”在他看来,书是读不尽的,因而读书要有选择。“我们首先要知道各个研究领域哪些书是重要的,什么版本是好的。了解这些之后,我们读书、获取知识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其次,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核心经典,而这些书就是当务之急。”
除此之外,肖鸿哉还分享了一些自己读书的读书经验,“读书,尤其是读古人的书,需要有些知识储备。同时,读书要善于安排时间,零散的时间用来读短文,大块的时间用来读那些大部头。且读一书必须一气呵成。最后,读书也需要交流。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同读一本书,互相交流切磋,才能有大的进步。”
附:肖鸿哉,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国学实验班141班学生。在校期间曾先后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1次,南昌大学特别奖学金2次、特等优秀奖学金2次、一等优秀奖学金2次,南昌大学三好学生标兵1次。2017年被成功保送至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