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比赛,让三个并不熟悉的人走到一起;
一次尝试,让他们开始了在一个个全新领域的探索;
一路合作,让他们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一直坚持,让他们在这一站硕果累累……
2009年上半年一行人组队参加学校举办的数学建模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的佳绩。接着在暑假培训一个月后,他们脱颖而出,作为南昌大学五支代表队之一,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摘得一等奖桂冠。这个“铁三角”的成员就是来自机电学院的杨玉磊、陈盛云和冀龙涛。12月2日下午,我们走进机电楼,采访到这个团队的两名成员――杨玉磊、陈盛云,听他们与数学建模的故事。
成功源自充分准备
“当时只是抱着一种尝试的态度报名参加。”杨玉磊和陈盛云说。虽然从未想过要在全国大赛中拔得头筹,但是为了这次比赛,他们还是一丝不苟地进行了准备。
培训时指导老师推荐跨专业组队,以便更好地结合各队员的长处,但是这三个都来自机电学院的男生却组成了一支与众不同的队伍,他们凭借各自的特长,在队伍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其中精于软件的冀龙涛负责软件操作,善于表达的杨玉磊负责论文,陈盛云负责计算和求解。
完成了队伍的组建,他们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数学建模比赛,一举夺得一等奖的佳绩,同时也验证了他们队伍的组建和分工是合理的。在校赛中小试牛刀之后,他们报名参加国赛,并为之进行各方面的准备。
“大学数学基础性很强,但实用性并不太强,而数学建模与实用性联系很密切。”这意味着他们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将远远不能满足数学建模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在为比赛所接受的培训中,大约80%对我们来说完全是新的知识。”虽然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新知识多,但陈盛云说学习任务虽重,但还能够及时消化新知识来应对。
经过国赛前一个月的培训,他们已经掌握足够多的数学工具,用行动慢慢积累起对国赛充满信心。
三人并肩作战
国赛要求选手们在三天之内完成论文。
第一天早上八点,论文题目在网上公布。两道题目,二选一,虽然陈盛云有选择 “眼科病床的合理安排”的意向,但三人考虑到 “制动器试验台的控制方法分析”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对口,和其前三个问题求解的确定性,他们最终选择了难度较大、有极少参赛队伍选择的“制动器试验台的控制方法分析”。
问题一共有六个问,前四个问题很顺利地被他们共同攻克,但第五六题成了他们此次比赛进展下去的最大障碍。比赛进行到第二天下午,在第五题上陈盛云和杨玉磊出现了分歧,经过反复计算,陈盛云的想法显示了其正确性和可行性,这便为第五题的解决开辟了思路,同时也为第六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思维方向。在解决第五问的时候,他们除了提出控制方法外,还给出了对这种控制方法的评价,进而证明出他们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甚至优于题目本身给出的控制方法。赛后有专家把他们的论文推荐给《工程数学学报》,并评价其前四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而第五个问题解决得十分出色。
“在这次比赛中,虽然竞争很激烈,但我们没有很大的压力,而且我们团队配合很默契,这是我们最终能够获奖的重要因素。”回忆起比赛时忙碌而紧张的生活,杨玉磊和陈盛云不断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一步一个脚印”
得知拿了全国一等奖之后,他们没有庆祝,每天排得满满的课让他们丝毫没有喘气休息的机会,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新的学习中,没有太多时间去品味成功的快乐,想得最多的是“国赛时的论文还不够完美,如果现在来做,还能做得更好”。
从校赛到培训再到国赛,他们学会了很多很多。杨玉磊说:“比赛让我对应用数学有了更多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我们这次成功靠团结和合作。”“学习新东西、接受新东西的能力也提高了。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们也试着去体谅和包容。”
当谈及接下来的打算时,杨玉磊说:“还有三周就要期末考试了,现在正积极准备着考试。春节的时候有一个世界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我们打算参加。但是时间很紧,而且题目跟国赛相比有很大不同,论文也要用英语写,难度大。不过,我们还是很希望去试一试。”从校赛到国赛再到世界级的比赛,他们没有既定的目标,有的只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和更高目标的追逐。
他们因数学建模而结缘,因数学建模而成为了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的伙伴,因数学建模而收获了他们人生重要的经历。
对于未来的人生路,他们也会带着参加竞赛时的热情和理智,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演绎出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