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精装 主办
  • 访新闻系彭国平教授
  • 作者:校报摄影:校报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04-10-26字体:[
  •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翻开《中国新闻界人物》一书,彭国平,这位南昌大学(原江西大学)新闻系教授的名字与范长江、邹韬奋、穆青等2000多位新闻界的精英共列其中。这位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精彩的一生是与中国的摄影教育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江大原新闻系副主任、摄影家,摄影教育家和摄影评论家,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和摄影教材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纽约摄影学会荣誉高级会士、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曾获中国摄影教育最高奖:“红烛奖”及重大贡献奖、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荣誉能昭示成就,荣誉也会产生距离。只有走近这位可敬的老人,去交谈、倾听,才能体味到生命的广度,感受到奋斗的热度。
    与摄影结缘

    在幽静的教师宿舍区一栋普通的四层居民楼里我找到了彭老的家,怀着崇敬、憧憬和稍许忐忑按响了门铃。

    真有点不敢相信,眼前这位笑容可掬,头发银白,一身素装的老人已是年过八十,更让人惊讶的是,当聊起当年走上摄影道路的种种往事时,彭老竟像是在回忆昨天,往事历历在目,娓娓道来。

    “其实我并不是摄影科班出身,开始仅仅是喜欢摄影。”彭老开门见山地说。的确,彭老年轻时就读于广东省立艺术院西画系,在学西洋画时喜欢上摄影,可拍得不多。但此时所积累的深厚的美术功底为日后彭老踏上摄影之路打下了基础。

    当问到彭老发表的第一张新闻图片是哪年时,他脱口而出:“1950年,内容是宜春大桥通车的。”那一年,是他真正从事摄影的第一年。但千万不要以为彭老那时是新闻摄影记者,其实,从50到58年,在这九年的时间里彭老在各级报刊上发表的几百幅照片都是他“业余”完成的,因为那段日子他的工作是在宜春中学教书。担任新华社,《人民日报》,《江西日报》,《南昌农民日报》,《江西青年》等报刊的摄影通讯员可以说是他的“副业”。但副业不副,彭老把节假日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拍新闻照片上。

    在担任通讯员的期间内,彭老两次被评为一等模范摄影通讯员。遗憾的是彭老的那些照片并无存底,在文革时全丢失了。但其中有一组照片,他对其印象极深。大约是在1953年,彭老拍摄的一组反映宜春实验小学金日成班活动的照片被新华社录用并发了通稿,随后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这引起了朝鲜驻华大使馆的关注,而后《朝鲜日报》也发了彭老的这组照片。从那以后,朝鲜方面与金日成班建立了长期的联系,经常向该班提供书籍,文具和教学用具等。可以说,一组照片增进了中朝两国的友谊。
    从电影制作到摄影教学

    1962年,彭老调入江西大学新闻系从事新闻摄影教学,这之前,他在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和江西电影制片厂从事科教电影片的制作。在回到江西电影制片厂,独当一面,进行电影拍摄工作。先后有六部科教片以及十几个以科技新闻为主题的短片问世。《小猪白痢》就是他当年的处女作。

    进入江大后的日子,是彭老人生的辉煌岁月,也是江大新闻系的黄金时代。“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彭老以他的执着与激情为江大留下了笔笔财富。无论是培养的学生之众多,还是所著之广博;不论是其学生成绩之显著,还是自身成就之斐然,无不让人对彭老的为师、为人肃然起敬。

    1962年,全国只有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 江西大学开设了新闻系,彭老为教好新闻摄影课,在没有大纲,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全部根据自己多年拍新闻照片、科教新闻片的经验,自己整理、编写教材。《新闻摄影》课办得有声有色、名声大振,不仅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在教材编写的思路和内容也是其匠心独具、深谋远虑。

    彭老在做好本科教育同时,还积极投身社会摄影人才的培养工作。1984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南北方各建一个摄影培训基地。北方设在人民大学,南方则设在江西大学,作为当时全国从事摄影教育的四名副教授之一�人大一名,复旦两名),彭老义不容辞地挑起了教学重担,两年时间为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培养了两百名摄影骨干。1985年,彭老代表江西大学与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四家单位联合在北京创办了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并担任学院教学委员兼《摄影函授》月刊副主编。该学院第一期招生人数就达4万名,至今已办至14届。1988年 彭老还应邀前往日本东京工艺大学讲学。

    在教学之外,彭老还投注了大量精力进行摄影理论、摄影技法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出版了《闪光灯》、《摄影讲座》、《摄影技术技法》�合著�等专著。其中《摄影讲座》一书曾在《中国摄影报》以专栏的形式连载,并获该报“最佳技术文章”和“最佳专栏”奖。在发表的几十篇论文中,《摄影中对比的探索》不仅荣获首届江西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乙等奖及江西“1978年至1984年优秀文艺理论”奖,而且被选为在全国第一届摄影理论年会上宣读,并在《中国摄影》上发表引起极大反响。后来摄影界人称其为“摄影对比学”。
    退而不休 笔耕不辍

    “我干到75岁才退休,多干了15年。”彭老有些自豪地说道。的确,如此高龄退休的教师在学校可谓屈指可数。彭老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学校,献给了自己所钟爱的摄影教育事业,一干就是近40年。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75岁以后,彭老还主编了《大学摄影基础教程》一书,现在已出了15版,印数达7万多册。可谁能想到,当时彭老的血压高到了医生发出危险警告的程度。

    说起彭老的家庭,两位老人显得有些孤单。两个女儿一个在武汉理工大学工作,另一个在日本经商。虽然儿孙们不在膝前的寂寞是难免的。但彭老遍布天下的“子女”――学生们,却时时捎来问候。打电话、写信、登门拜访甚至邀请他们顺道旅游。就在采访时,彭老还接到在《鹰潭日报》工作的学生寄来的一本画册。因此,彭老退休后有一部分时间花在了回信、回电上。不打牌、不下棋的他,消遣的时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看报和整理过去的资料。他希望自己的一些东西对后人有所借鉴和帮助。

    不觉中,采访已经超过了两个小时,临走时,我重新凝视起了挂在客厅墙上的那幅夕阳晚霞的照片来,那是彭老88年在日本拍摄的。在夕阳的斜射下,片片红霞挂满天际。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中的诗句不禁在耳边回响: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想皆幸矣,下此便悠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betway精装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