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精装 主办
  • 江西日报:为了心中的那束“光”
    ——记中国科学院2019年新当选院士、南昌大学教授江风益
  • 作者:朱力、齐美煜、骆辉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20-01-12字体:[

  • 编者按:1月12日,江西日报头版以《为了心中的那束“光”》为题,刊发我校江风益院士先进事迹,全文如下:

     得知自己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风益首先想说的是感谢。“感谢党和国家的长期培养,感谢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感谢师长前辈的关心指导,感谢团队的齐心协力,感谢家人的理解与付出。”

    201912月初,记者在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采访了刚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江风益教授。和煦暖阳下,这位半导体发光学家,用他深入浅出的讲解,让记者近距离感受发光科学的魅力。一番交谈下来,我们不禁感慨,30年追“光”,江风益追求的岂止是专业的精益求精,还有他做人做事的坦诚明亮。

    识“光”

      “好好读书,将来为国家争光,为乡亲争光!”1980年,带着家乡父老乡亲的殷切嘱托,江风益离开了生活17年的家乡余干,北上求学。这一年,他考取了吉林大学物理系,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得益于吉林大学求实创新的学术氛围,江风益养成了勤动手、多思考的好习惯。4年下来,江风益大大小小的实验做了百余个,在做实验过程中,即使遇到困难,也是自己想办法解决,使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1984年,江风益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在当时的江西工学院任教。1987年,他又考取了中科院长春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中国发光学事业先行者之一的范希武先生。这是江风益第一次与“发光”邂逅。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江风益在继续读博、留中科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工作、回江西工业大学的3项选择中,选择了后者,再次回到江西。

      但他与“发光”的故事并未结束。30多年前,江风益在读研时就立下“让材料发光”的理想。1993年,在他的提议下,南昌大学建立发光材料实验室,通过委托研制和自行研究相结合,贷款60万元配齐了科研基本设备。有了实验室,相当于有了“重武器”,第二年江风益就获得了两项国家基金项目,在红土地上,他和同事们迈上了“让材料发光”的科研之路。

    1996年,江风益开始做应用基础研究,研究蓝色发光材料与器件。该项研究得到了江西省政府240万元的专项科研经费支持,并成功申请到国家“863计划”中的蓝光材料与器件课题。但团队低估了课题难度,经历了300多次实验后,研究工作尚未入门,经费却已花掉90%。课题的第一负责人、合作伙伴先后离开课题组,研究人员仅剩3人。是继续研究?还是放弃?就在这时,欧洲一家著名半导体研究机构,向江风益伸出橄榄枝。面对优越研究条件、丰厚的年薪以及攻读博士的许诺,江风益不为所动,坚守红土地,放手一搏!

      为让项目研究“起死回生”,江风益辞去南昌大学数理材学院副院长职务,一门心思扑在研究工作上。饿了,叫盒饭;困了,就在实验室小床上打个盹。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经过1200多次实验,蓝光LED材料和器件,在跟踪国际前沿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硅衬底LED自主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追“光”

      在江风益的科研生涯中,2003年是个极为特别的年份。这一年,追踪蓝宝石衬底LED技术已有7年的江风益,决心闯出一条新路,寻找发光材料新的技术路线或途径。

      创新之路何其坎坷!江风益向南昌大学提出借款2000万元,承诺5年归还。南昌大学果断“雪中送炭”,从学校获得的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4500万元拨款中,划出1945万元用于扶持硅衬底LED研发。这让江风益信心倍增。

      从“跟”到“追”,不仅要有敏锐的科研眼力,还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起初,江风益尝试的是另一种半导体发光材料。但经过实验探索,发现其空穴导电的P型材料生长非常困难,且稳定性不够好,于是果断放弃了这一世界热门研究方向,将目光锁定在硅衬底氮化镓这一冷门技术方向。这是一条几乎被外国同行判了“死刑”的技术路线,国外少数知名企业虽曾大量投入却攻关未果。

      “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面对质疑,江风益迎难而上。200312月的一个冬日,实验室里,硅衬底蓝光LED发出了一丝微光。说起那时的情景,江风益依旧难掩激动,“当其他人都遗憾不够亮时,我认为有戏,做成器件会很亮!”萤火虫般的光亮点燃了团队的斗志。不到半年,团队做出有一定显示度的硅衬底蓝光LED样管。此后,国家863纳米专项、国家电子发展基金等相继资助硅衬底LED的研发。经过5000多次实验,突破数十项关键技术,硅衬底蓝光LED2005年在国际上率先达到实用水平,开创了LED照明芯片第三条技术路线。

      硅衬底LED技术并未冷冰冰地“躺”在实验室里,而是走向了广阔的市场。2006年,江风益和王敏等技术管理人才一道创建“晶能光电”,引进多家风险投资基金,开始了硅衬底LED技术的产业化之路,先后推出了硅衬底蓝光、绿光LED产品,在显示显像领域获得了应用。之后,“晶能光电”不断取得新进展,推出了多种高光束质量蓝光LED及其应用产品,在手机闪光灯、路灯、车灯等市场获得了应用。2011年,江风益将新的目标瞄准高光效黄光LED这一世界性难题,他创立了新公司,取名“黄绿照明”,目标是解决黄绿光效低下问题,实现不需要荧光粉转换的新一代照明技术。他带领团队创新设计制造了专用MOCVD装备,利用硅衬底带来的张应力,引入新准备层,提出了新理念,解决了铟镓氮黄光量子阱材料生长温度低、压应力过大、易相分离等难题,于2016年成功地将硅基黄光LED光功率效率提高到26.7%,远高于国外公开研究记录的最高水平(9.63%)。由此开拓了LED照明技术新方向,在路灯、氛围灯等市场实现了健康照明新应用,其中高光效黄光和绿光LED芯片,在特定高端应用市场成为国际品牌。

      “南昌大学的江教授开发出了高效能的黄光LED,我们非常惊讶!以前没有人成功过,这次真的成功了,硅基黄光的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我认为在LED领域,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发明,有非常大的价值。”20197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蓝光之父”中村修二教授在首届世界半导体照明产业论坛上对江风益团队的研究成果不吝褒奖。201911月,经中村修二教授推荐,江风益获得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授予的“全球半导体照明突出贡献奖”。

    发“光”

    20年来,江风益始终保持写日记的习惯,一天一页纸,内容大抵是当日的科研进展及思考总结。

    20年不辍记录,江风益笔尖下流淌的不仅是沉甸甸的科研记忆,还有对人生得失的平静淡然,比如他奉行的处世信条——“多发光,少发热”。对此,他解释说:“对发光二极管而言,要想多发光就必须少发热,这样电光转换效率才高。同时,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多做实事,少头脑发热,要吃得了苦,吃得了亏。”

      “江老师一直是团队的‘灵魂人物’。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做人,他都是我们的榜样。”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光绪说,自2007年成为江风益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开始,两人相识、共事13年。他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15年,在申报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时,在署名问题上,江风益既考虑了历史贡献,又考虑了现实情况,充分彰显了一个科技工作者实事求是的品质。“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二等奖单项授奖人数不超过6人。有两位老师先后离开了团队。但是江老师充分考虑到这两位老师为研究成果作出的贡献,仍然在团队名单里将他们的名字署上。不光如此,每每争取到课题立项后,江老师总是将课题分给年轻教师完成,让他们锻炼成长。”

      择一事,专一心,终一生。为人低调的江风益,对“江老师天生就是一个做发光材料的料”这一说法从不避讳,相反还很乐意接受。他的勤奋钻研,团队成员有目共睹,他几乎没有双休日,从来都是“白加黑”。“能文能武,又红又专”,这是江风益对自己、对学生的期许。“文”,是指扎实的理论基础;“武”,是指熟练的动手能力;“红”,是指端正的思想品德;“专”,是指高超的专业水准。多年来,在江风益的带领下,南昌大学先后建立了教育部和科技部创新团队、教育部和科技部国家工程中心,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培养博士硕士生60余名,所在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计划中一流建设学科(江西省唯一入选的学科)。

      现如今,担任南昌大学副校长的江风益还分管南昌大学学科建设工作。看着青年教师高涨的科研热情,他满心欢喜。为了给这些青年教师充分的自主权,江风益一般是在大方向上给建议,告诉他们选方向要“顶天立地”,少凑热闹。同时,勉励他们,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选定方向后,要有无畏的勇气。

      “39年前,我一个农村孩子,靠国家给的每月21元的甲等助学金,读完了大学,实属一代幸运儿。一路走来,这份幸运一直伴随着我,这是时代所赋予的。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更多的是一份责任。”采访接近尾声时,江风益感慨地说。

      是啊,识“光”、追“光”、发“光”,为了心中的那束“光”,江风益依旧向前奋力奔跑!

    原文链接:http://epaper.jxwmw.cn/html/2020-01/12/content_5403_2183401.htm


    编 辑:涂金凤

    责任编辑:许航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betway精装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