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上搜索一下“胡平”,竟有55万多个条目,光是搞文字工作的“胡平”就有不下10位。我这里想给读者介绍的是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南昌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胡平。此胡平非彼等胡平,他20多年来,笔耕不缀,出版作品近30种,500余万字,并有多部作品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奖以及台湾《中国时报》报告文学首奖。许是多年相交的缘故,胡平几乎每出一部书都要送我一册,《世界大串联》、《中国的眸子》、《美丽与悲怆》、《子午线上的大鸟》、《禅机:1957》、《井冈山,沉思的哲人》、《千年沉重》、《第三只眼睛看江西》、《100个理由:给日本也给中国》……,最近,他又赠我一册《心月何处――欧阳自远与中国嫦娥工程》,假期得暇,翻检书匣,竟日阅读,沉浸在心弛宇宙、目极八荒的美妙意境中,悦悦然矣。
嫦娥奔月,这是中国的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它寄托着人们想往翱翔太空的千年梦想。去年,我国成功实施“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把这一美好梦想化作了现实,这无论如何都是报告文学的一个重大选题。胡平擅长捕捉起于青萍之末而又可能播风洒雨的信息,以他的深邃思想和生花妙笔,为读者捧出心血之作。在《心月何处》这本书里,胡平充满着激情,讴歌了以欧阳自远院士为代表的一批“航天人”的不懈追求与奋斗,使读者看到了这个伟大工程背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情不自禁地产生敬仰之情。这是一本非常好读的书,也是一本真能让人有收获的好书,值得郑重推荐。
在胡平的大半辈子的写作生涯中,他总是在描写别人,解读别人,刻画了许多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可感、可叹的人物形象。其实,我们从他的书里还应该更多地“阅读”他本人,读出他的社会责任感、感受他的勤奋好学,品味他的文学造诣。
胡平属“老三届”这一辈,其父胡正谒先生曾是中正大学、江西大学的法学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胡老先生兼任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我经常作为他论文的编者与之联系,记得他对中国刑法学“但书”的研究当时在国内有相当的影响。但是,胡老先生有过非常不幸的经历,而老先生的夫人、胡平的母亲也在奔命的生活中不幸去世(甚至至今都不知道她葬在何处)。像其它“老三届”一样,青年胡平的命运也是非常坎坷的,“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直到粉碎“四人帮”后,他幸运地考上了复旦大学中文系。
1985年,胡平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开始了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人生之旅。正是由于胡平有着这样的家学渊源与人生阅历,才会在他的书中显现出那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胡平在平时除了读书、写作外,几乎没有什么个人爱好。他读书的面相当广泛,文史哲、经教法,古今中外凡有识、有趣之书他都找来阅读。他非常关注国家与世界发展的形势,与之交谈往往能得到很多有意思的信息。春节期间去他家造访,见他家书房的墙上、门后尽贴小纸条,细问方知是他在读书时记下的点滴摘录和思想火花。胡平说他“将自己的生存方式与写作方式定位于一种‘游走’状态――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时下鲜活的现实间游走;在人文学科诸多领域的前沿与本人的历史经验、现实感受间游走;在精英知识分子的先知先觉与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间游走。”其所表现出的强烈社会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无不跃然于他书中的字里行间,对正处于新的世纪而又欢呼更深层改革的当代读者来说,无疑具有相当的震撼力及启迪意义。
当然,胡平不是那种“晤言一室中”的书生,他的“游走”形式丰富多彩,也是相当勤奋的。他常常走南闯北拜访各界名人;他也经常在朋友们的聚会上倾听各位“大虾”的豪论;他还会把自己整天浸泡在书店里辛苦而又快乐地淘书;他是我们这拨人中较早用电脑进行文字工作的人之一。胡平正是在这些社会活动中进行细致地观察,深刻地思考,他“企图以可感可触的文字,让一些可能仍在中国社会进程中表现复杂、微妙乃至左右为难、在普世价值层面却早以明确、简洁和不容置疑的问题,有更多的人读懂它,思索它,以便掩卷之余,在对过去的谓(口胃)叹中把握住当今与未来脚下这块土地的脉动。”
身在江湖,心在学校。南昌大学有个“胡平工作室”,其实主要是胡平一个人在唱戏(带着两个研究生),他常常独往独来,天马行空,与学界许多大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几年来以这个工作室的名义组织了近二十场“昌大智库”的学术报告,延请了朱学勤、葛剑雄、徐友渔、雷颐、赵晓、杨奎松、曹锦清、胡茵梦等一大批知名人士来学校讲学,让南大的莘莘学子认识了校门外的大师,让大师们了解了发展中的南昌大学。“昌大智库”像“前湖之风”周末讲坛、“青蓝论坛”一样,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在校园内形成了一道“讲坛文化”的亮丽风景线,胡平在其间所起的作用功莫大焉。
春节时,胡平告诉我,今年5月份他将有一部新书――《情报日本》问世。依他的勤奋和功底,相信这又是一部能轰炸读书界的重磅作品,我和很多读者一样,期待着它的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