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25日,当代江西官方微信公众号以《高校课堂缘何成为赣剧“秀场”》为题报道南昌大学教师陈俐将“剧场”搬进课堂,把赣剧演绎在学生眼前。具体内容如下:
一堂好课,总是能够为学生留下无尽的回味与思考的空间。高校课堂成为赣剧“秀场”的背后,不再只是全网关注的热度和流量,还有学生和公众对高校教育“美”的追求以及“育”的期待。
陈俐在《赣剧艺术鉴赏》课堂上给学生进行表演展示。贺玉梅/摄
“实名羡慕,好想去听课!”“真的又美又飒!”“什么神仙老师?”……是怎样的课程让网友们频频发出赞叹?
走进南昌大学慧源楼125教室,只见水袖飞舞,如行云千变万化;裙裾摇曳,似湖心泛起涟漪。“转——”“走——”“转回来——”国家一级演员、南昌大学二级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传承人陈俐正在讲台上向学生展示赣剧中“挥水袖、上戏妆、转折扇”等美学,引发台下阵阵惊呼。
这是南昌大学的《赣剧艺术鉴赏》课,学生将拍摄的课堂片段分享至各大社交平台,被一众媒体争相转发、报道,获千万网友点赞。
高校课堂成为赣剧“秀场”,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南昌大学《赣剧艺术鉴赏》课堂现场。
这个老师不“安分”
春三月,花已盛。南昌大学艺术学院教学楼外,舒缓悠扬的琴声穿过阳光下的香樟林,婉转的歌声伴着阵阵鸟鸣,不绝于耳。
当大家沉浸欣赏时,陈俐老师带着和煦的笑容款步走来。对于赣剧此次突然“跑火”,她表示出乎意料也压力倍增,“睡觉都在想着怎么把课上好”。
从舞台到讲台,从演员到教师,脚下的方寸变了,面前的“听众”不一样了,压力和动力也随之而来。
为让学生眼前一亮,她穿上戏服、带着表演道具走上讲台,并根据同学的课堂反应和课后建议,不断改进课程内容。
“我是一个不太‘安分’的老师,在讲台上不光讲理论,我更愿意给同学们做示范,让他们从书本之外体会到中国戏曲有多伟大。”陈俐说道。
“老师这个花枪怎么弄?”“这个水袖要怎么投?”下课铃响后,学生们迟迟不愿离开教室,一个又一个与赣剧表演相关的问题向陈老师抛去。
一堂好课,总是能够为学生留下无尽的回味与思考的空间。南昌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232班的张馨匀头一回在现场感受传统赣剧的魅力,“每上一次课都会被震撼一次,陈老师让《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从书本中跳出来了,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汤显祖笔下‘为爱而死,为爱而生’的伟大爱情。”
在南昌大学艺术学院的非遗赣剧展示馆内,墙面四周张贴着《临川四梦》《牡丹亭》等传统经典剧目海报及简介,一个个展柜摆满了赣剧脸谱、光碟、民间台本等等,俨然一个小小的赣剧“博物馆”。放眼望去,陈俐眼里满是骄傲与欣赏。
“年轻人不是不喜欢赣剧,而是他们接触赣剧的机会太少,不知道怎么欣赏赣剧。”接下来,陈俐准备用四节课来讲授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赣剧的行当以及赣剧的声腔、形体、道具,带他们“穿越”至纷繁绚丽的赣剧世界。
这门课程不一般
一堂课下来,抬头率、互动率皆是100%,文化知识不再停留在黑板,而是走进了每一位学生的眼里心里。这门课,有何与众不同的魅力?
一份匠心,让学生学得走心。成为学生口中的“神仙老师”,靠的不是网络流量,而是深厚的专业积淀和独特的人格魅力。12岁时,在母亲的支持下,陈俐成为江西省文艺学校(现江西省艺术职业学院)赣剧班四班的一名学员,从此情倾赣剧、献身赣剧。
经过四十余年的舞台历练,多项重量级荣誉傍身,陈俐开始思考如何让艺术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她选择来到南昌大学任教,通过高校课堂传播赣剧的历史、声腔以及表演特色。
台前灯光璀璨,幕后踏实练功,直到现在,陈俐还是一年四季练功裤不离身。在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生张熙知心中,陈老师不仅是一位教育者,更是一位真正的匠人。深受鼓舞的他,更加坚定要成为学习、实践和传承中华灿烂文明的接班人。
一次创新,让教育春风化雨。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人生经历乃至人生态度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互动式、体验式、启发式的教学思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而学生能在教师的带领下,从宽度、广度、深度、多层次全方位提升对知识的认知。
在重视体验和互动的《赣剧艺术鉴赏》课上,学生可以跨越“美人如花隔云端”的缥缈之感,亲身体验赣剧角色的演绎,从上妆开始,慢慢找到“水袖是怎么舞的”“枪是怎么耍的”“包头带是怎么勒的”等问题的答案,在一层一层上油彩、一句一句念唱词的过程中,将对赣剧的喜爱一点一点地化为对中国戏曲文化的骄傲和自豪。
一种共鸣,唤醒文化基因。赣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将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全部融合在移动舞台,实现“歌舞结合,歌启舞动,舞在歌中,丝丝密扣”。它的文化价值从未暗淡,赣剧真正缺少的是让年轻群体了解它、走进它、爱上它的机会。
为给年轻人创造真实唯美又艺术化的情感体验,陈俐将“剧场”搬进课堂,把赣剧演绎在学生眼前。台下的学生不仅争相上台“变装”,还积极拍摄短视频,借助互联网传播赣剧文化,引来一波又一波“蹭课”潮。
课堂上感知的传统文化是“活”的,让年轻人身体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被充分唤醒。敞开怀抱,主动传播赣剧文化也是其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乐见更多古老的文化符号走向“春暖花开”,期待青春共鸣激荡起更多的文化回响。
图片2024南昌大学“国际交流文化节”举办现场。黄秉诚/摄
这个校园足够“美”
“无心插柳柳成荫”,陈俐老师“一不小心”出圈的背后,不再只是全网关注的热度和流量,还有学生和公众对高校教育“美”的追求以及“育”的期待。
于南昌大学学生而言,选修课程丰富到让人“眼花缭乱”。《赣剧艺术鉴赏》也只是公共艺术与审美鉴赏这一个模块中的代表性课程。
据南昌大学教务处处长范杰平介绍,南昌大学目前所开设的通识课程涵盖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等七大模块,共28个类别,足足有339门课程。
贯穿古今东西,融合艺术文理,南昌大学一系列有趣又有料的通识课为同学们提供了探索世界的多种渠道。
若将镜头从课堂转向整个校园,会发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浸润着南昌大学的每一个角落——
香樟飘香,军训场上迷彩戎装、英姿飒爽,万名新生齐声唱响红色歌曲;
垂柳抚木椅,环湖树成荫,润溪湖畔书声琅琅;
音乐厅内,艺术思政大课《青春里的歌》完美谢幕,掌声雷动,台下观众热泪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毕业晚会上师生一同挥舞着荧光棒欢呼尖叫,将青春的记忆一一定格......
艺术思政大课《青春里的歌》。
正如南昌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郑璐所言,发现美、挖掘美、造就美,正成为南昌大学师生鲜明的精神特质。
从一门门既有温度又有干货的课堂中,从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的通识课程体系中,从具有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学生特点的校园活动中,我们仿佛找到了大学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教育不止于课堂,也不是填鸭式的强行灌输,是与美相遇的过程,是让每一个人被文化熏陶、艺术浸染后拥有感知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在开放、创新、美好的教育环境中,才能打好人生底色,成长为全面发展并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才。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ow-odWfDLiMR1X5ckyveg
编 辑:杨 凡
责任编辑:程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