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江西日报》刊登了我校党委书记郑克强读《心月何处》有感的文章,全文如下:
嫦娥奔月是中国的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它寄托着人们向往翱翔太空的千年梦想。而我国成功实施“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把这一美好梦想化作了现实,这是报告文学的一个重大选题。擅长捕捉起于青萍之末而又可能播风洒雨信息的胡平,以他的深邃思想和生花妙笔,为读者捧出心血之作。在《心月何处――欧阳自远与中国嫦娥工程》(东方出版中心出版)这本书里,胡平充满激情地讴歌了以欧阳自远院士为代表的一批“航天人”的不懈追求与奋斗,使读者看到了这个伟大工程背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情不自禁地产生敬仰之情。竟日阅读,沉浸在心弛宇宙、目极八荒的美妙意境中,悦悦然矣。
全书分“携带一壶月光上路”、“序曲:1958”、“陨石,一部无字的天书”、“看似淡淡的喟叹里”、“月球,末路上的英雄”等二十个章节。作者回顾了世界航空事业的发展,从世界几大强国争相进军太空这一背景出发,以大开大阖的格局、气势澎湃的激情,尽情讴歌了有关科技人员为了人类的未来与祖国的尊严,在太空探索事业上不断追求与奋斗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与神圣的历史使命感;书中同时还涉及无论是在近代化,还是现代化进程中无不艰难跋涉的一个民族的心路历程,其中所表现出的光荣与梦想、奋斗与追求,也同样令人感慨不已。这是本书的思想精髓,也是本书价值之所在。
作者谈到写作此书时表示:“我所要表现的是一个不一般的欧阳自远,是一件不一般的科技发展事件,我所要写的还是中国人需要反思的。作为一名作家,我想要表现的超越了一般的科普读物,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心路历程是我的兴趣所在,如果不能这样,那就是作家的失职,是思想者的失职。”
在胡平的写作生涯中,他总是在描写别人,解读别人,刻画了许多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可感、可叹的人物形象。其实,我们从他的书里还应该更多地“阅读”他本人,读出他的社会责任感、感受他的勤奋好学,品味他的文学造诣。
作者阅读面相当广泛,文史哲、经教法,古今中外凡有识、有趣之书他都找来阅读。他非常关注国家与世界发展的形势,与之交谈往往能得到很多有意思的信息。他“将自己的生存方式与写作方式定位于一种‘游走’状态――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时下鲜活的现实间游走;在人文学科诸多领域的前沿与本人的历史经验、现实感受间游走;在精英知识分子的先知先觉与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间游走。”其所表现出的强烈社会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无不跃然于他书中的字里行间,对当代读者来说,无疑具有相当的震撼力及启迪意义。
胡平不是那种“晤言一室中”的书生,他常常走南闯北拜访各界名人,几年来延请了朱学勤、葛剑雄、徐友渔、雷颐、赵晓、杨奎松、曹锦清、胡茵梦等一大批知名人士来江西讲学;也经常在朋友们的聚会上倾听各种豪论;他还会把自己浸泡在书店里辛苦而又快乐地淘书……正是在这些社会活动中进行细致地观察,深刻地思考的习惯,使他“企图以可感可触的文字,让一些可能仍在中国社会进程中表现复杂、微妙乃至左右为难、在普世价值层面却早以明确、简洁和不容置疑的问题,有更多的人读懂它,思索它,以便掩卷之余,在对过去的喟叹中把握住当今与未来脚下这块土地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