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精装 主办
  • 《江西日报》:为江西崛起新跨越谱写华彩新乐章
  • 作者:摄影: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07-12-17字体:[

  • 为江西崛起新跨越谱写华彩新乐章

    ――南昌大学全面建设高水平新型综合性大学


    《江西日报》2007年12月17日A4版专版报道


    12月19日,中国共产党南昌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将在前湖校区隆重召开。

    这是南昌大学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促进和谐,不断推进各项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地发展。会议将向全校教职员工发出一个振奋人心的号召:为把南昌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新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我们相信,南昌大学作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智力源”、“发动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光辉进程中,各项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再创辉煌。

    奋进的学府 崛起的希望


    近年来,南昌大学作为江西省高校“领头羊”、由省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坚持走“学研产结合”之路,全方位服务江西经济和社会进步,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功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把南昌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新型综合性大学,该校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学校2020年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办学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要努力构建“文理工医结合、四大功能并重”的办学模式,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学科交叉渗透,在继续抓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功能,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重点学科、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聚集名师大师,产出丰硕成果,使学校成为全国性、国际化、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三个转移”,做好“三篇文章”,开创学校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实现“三个转移”


    实现“三个转移”是服务江西、促进崛起的现实需要,是南昌大学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建设高水平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必由之路。

    ――要坚持国家战略优先与服务区域发展相结合,坚持重点建设与带动整体发展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科研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增强南昌大学办学综合实力,实现从以教学为主向教学、科研并重的转移。

    ――要坚持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统一,稳定本科生规模,发展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提高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造就学术领军人才,构筑人才高地,实现从以数量扩张为主向质量提高的转移。

    ――要继续解放思想,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和规律,以改革促建设,以改革谋发展,把改革贯彻到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个方面,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从以外延发展为主向内涵建设的转移。

    做好“三篇文章”


    质量是立校之本,特色是兴校之举,管理是强校之基。这三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做好质量、特色、管理“三篇文章”,是实现“三个转移”的具体举措。

    ――抓管理,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手段方法,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要切实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科学开发人力资源,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校发展提供人力保障;要切实加强财力资源管理,促使经费投向更具针对性、合理性和连续性,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为学校发展提供财力保障;要切实加强物力资源管理,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先进、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资源平台,定期检查评估,提升资产利用效率,为学校发展提供物力保障。

    ――抓质量,就是要以实施“质量工程”为牵引力,把提高质量贯彻到学校建与发展的每个环节,保证学校建设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要坚持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坚持在建设学科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上下功夫,为科学研究提供装备条件和政策保障,不断提高科研质量;要坚持在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加强能力建设、作负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抓特色,就是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立足点,走特色发展之路。要坚持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着力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巩固有优势的特色学科,发展有基础的特色学科,培育有潜力的特色学科;要坚持以“科教兴赣”为目标,突出重点,注重基础,加强应用,推进转化,产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社会影响大、经济效益好的特色成果;要坚持以文化创新为重点,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南昌大学成为发展江西区域特色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

    到2020年,将南昌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新型综合性大学,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科研与成果转化基地,成为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江西省自主创新体系中的“智力源”、推动江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执著的探索 成功的实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南昌大学党委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推进教育创新、特色办学紧密结合起来;把坚持以人为本、民主决策、依法治校,同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建设高水平新型综合性大学,同推进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如今,南昌大学最鲜明的特点是并校融合。三校合并,融为一体,实现了江西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打造了江西高等教育的“航空母舰”,树立了全国全省高等教育的品牌;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抢抓了机遇,以较低成本在欠发达地区迅速建成了一把巨型的新型综合性大学,构建起了江西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最突出的标志是实现了“省部共建”。学校跻身于国家队行列,起点更高,目标更大,眼界更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江西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将肩负起更重的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并校焕发勃勃生机


    早在1993年,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兴赣”战略,抓住国家“211工程”启动这一契机,将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开启了全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之先河。

    并校后,南昌大学坚持真合、真投、真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文理工渗透、学研产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产生了“1+1�2”的办学效益。并校当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在地方院校中第一个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1997年被正式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结束了江西省无重点建设大学、无博士点、无院士的“三无”历史。2002年,又实现了江西省无国家大学科技园、无国家重点学科、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新三无”的突出,大力提升了江西高等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2005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要求,坚持统筹教育资源、尊重医学教育规律和特点、和谐发展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实质性融合,成立了新的南昌大学,学校学科门类更加齐全,综合优势更加凸显,整体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

    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为优秀。

    “四名工程”成效显著


    进入新世纪以来,南昌大学启动了以“四名工程”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全面提升了教学工作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

    实施“名园工程”,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自2003年初前湖校区开工以来,学校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大力推进新校区建设,克服了非典、洪涝、资金紧缺等重重困难,在开工当年十月份就完成了一期工程,迎来新生入学。在短短4年时间里,完成的建设任务超过了学校以前几十年建设的总和,建成了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山水园林式的新校园。装备了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现了我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零的突破。建成了覆盖全校、多校区互联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系统,数字图书馆成为江西高校信息服务中心,顺利实现了办学主体的战略转移。同时,还完成了青山湖、东湖、鄱阳湖、抚州等老校区改造,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实施“名师工程”,师资队伍水平进一步提高。切实加强人才工作,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抓手,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师资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显著改善,人才队伍素<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betway精装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