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江西日报》报道了我校附属医院医疗队员在余震中仍坚持手术的新闻,全文如下:
六点四级余震 手术刀没有抖吴跃军 文/图
5月25日16时21分,四川省广元市中医院住院部顶楼第二手术室内,大江网记者正在拍摄手术中的画面。
手术室内,江西援川的医生们聚精会神地给一名在地震中受伤的男患者做着手术。这是一名胸十二椎体爆裂性骨折的病人,肋骨及全身多处软组织受伤。
一位医生正拿着一个锥子,准备在骨头上打孔。突然,锥子不听使唤了。随即,手术室内的无影灯开始无序地摇晃,天花板也摇晃起来,输液瓶相互撞击,砰砰作响。“地震又来了!”一波强震袭来,手术室陷入剧烈的抖动中,有的医生被震到墙根,有的倒在了地上。“怎么办?”此时,患者的伤口已经打开,如果这个时候放弃手术,病人伤口极有可能大出血。
“我们不能走!”我省赴川医疗救援队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队队长、骨科主任医师马勇斩钉截铁,他一边安抚着身边的助手不要紧张,一边让护士给他递了块棉纱布,压住病人的伤口,以确保伤口不受感染。
在最紧要的关头,马勇的沉着与冷静,感染了手术室内的每一个成员,助手张斌,麻醉师朱小平,护士张婧,队员汪阳也很快从恐慌中镇静下来,继续手术。数分钟后,震幅渐小,马勇和他助手的手术刀一直没有颤抖,坚持做完了手术。
地震时,和第二手术室同样亮着灯,并正在紧张手术的还有广元中医院的第三手术室,江西的3名护士张庚华、王丹、胡彩珍在这里和该院的几名医生一起,为三名产妇成功地进行了剖宫产。“说不害怕那是假的,但是,地震时,我迎接的每一个新生命,就好像是在向灾难‘呱呱’地宣战。”张庚华说。
“那一刻,我们就像被关进了一个开着门的笼子一样,找不到理由退缩。”地震过后,马勇说:“当时,我也很紧张,万一房子塌下来,可不就完了?但病人在手术台上,我们不能走,这是医生的天职。”
记者在手术现场看到,强烈余震发生时,救援队的4名医生、1名麻醉大夫和4位护士正在给4位病人做手术,他们无一逃离手术室。靠着早上吃的一碗汤面,不少医护人员在手术台上站了一整天。
据统计,在到达广元、青川的12个日日夜夜里,救援队已不知道遭遇了多少次余震。有的震级在5级以上,但这次最大――6.4级。即便如此,在这12个日日夜夜里,他们还是成功地为广元及青川等地90多名患者实施了手术,抢救了120多位重伤员。
重建心灵的家园――我省志愿者帐篷心理咨询室小记 本报记者李晚成 文/图
志愿者心理咨询师在帐篷里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干预。
我省首批入川支援抗震救灾的青年志愿者,有一项重要任务――为灾区群众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灾难的阴影。于是,在什邡市蓥华镇的中心街道,志愿者们建起了帐篷心理咨询室。每天,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清娥的带领下,志愿者们在帐篷里耐心倾听受灾群众的心声,努力抚慰他们受伤的心。
家园一定会重现美丽
“我们的小镇,还会恢复以前的美丽吗?”24岁的高翔是第一个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居民。他说,地震前的蓥华镇是个漂亮的旅游小镇,每年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高翔梦想着通过发展旅游业,过上富裕的生活。然而,地震使高翔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心理咨询师一边认真地倾听他的诉说,一边细细地和他聊着:“你感觉地震后的生活怎么样?”“你认为灾后政府的反应如何?”高翔表示,对震后的生活感到满意,也看到了无数救援人员在全力帮助他们。心理咨询师顺势告诉他,请相信我们的国家,相信无数在帮助你们的人,只要大家携起手来,一定能重建一个更加美丽的家园。
两个小时之后,高翔的感觉好多了。
昂起头来面对人生
在父母带领下,11岁的王强走进心理咨询室。这名蓥华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地震后一直低着头,不愿说话,每天晚上还做噩梦,时常会感到害怕。
在心理咨询师耐心引导下,王强终于说出了内心的恐惧。地震发生时,老师让他们赶紧趴在桌子下面。在摇摇晃晃的教室里,孩子们压抑着哭声。当大家最终逃离教室,发现一幢幢房子轰然倒塌。他的姐姐被压在倒塌的房子里,再没有出来。这可怕的一幕一直在他眼前晃动,赶不走,挥不去。
王强说完,心理咨询师开始引导他慢慢地吸气、吐气。同时,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让他慢慢关闭脑海中那些可怕的场面,消除他的恐惧,并将新的信息种入他的脑海,引导他轻轻地读“我不要低着头了,我有能力昂起头,开心并快乐地生活”。两个多小时一对一的专业心理辅导,王强终于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王强抬起头走出心理咨询室,他还很兴奋地领了一个任务:带领更多的孩子走进心理咨询室。不一会儿,王强就领来了15个孩子。听到心理咨询师的表扬,他红彤彤的小脸透出一份羞涩。
重拾生活的信心
前来帐篷心理咨询室咨询的,不仅有受灾群众,还有不少抗震救灾人员。
李飞是一名士兵。他徘徊了许久,终于鼓起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李飞说,他和战友们在废墟里救出了许多人,也在废墟里见到了许多可怕的场面。刚开始,他觉得非常难过,忍不住想哭。但两三天后,他突然发现自己变得麻木了,仿佛没有感情了,也总提不起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