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张静)12月5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教授应邀做客第九期前湖讲坛,作题为“杂议大学学科建设”的报告。报告会由校长周创兵主持。
“大学办学理念之最深层最内核的东西,就是学科建设理念,称得上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魂。”刘经南以美国当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的论述开篇,从大学基础、现代理念、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及人才保障等五个方面阐释了自己对大学学科建设的见解。
大学基础与现代理念
刘经南认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必须首先明确大学的使命、教育方针、目标及定位及其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性质。以此为基础,秉承“以我之绵力服务真理和正义”、“知识服务社会”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的转变,把普通人培养成为有素养的人。
刘经南提出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一体化,各部门合作参与的行动协同化,新的“三个面向”学科学术构建新架构,“大学科”建设思路等四项具有前瞻性的现代大学管理理念。他主张将大学使命融化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将本、硕、博及博后四个层次人才有效地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等熔于一炉。学科学术构建应直接面向需求、面向问题、面向未来,并强调全局性、“有新优特”、协同合作的“大学科”建设理念。
制度、组织及人才保障
刘经南指出,践行现代化的理念、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制度、组织及人才保障。
在制度层面,既要厘清学校共同体架构的政治、行政、学术三大权力体系,也要完善学科建设的民主决策机制;在组织保障上,须明确大学综合改革包括政府管理大学的改革和大学的内部改革,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管人才方针;在人才保障方面,要重点引进、有序培养领军人物,发挥团队在学科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以平台为基地汇聚人才、积淀成果、弘扬学术、传承文化。
中国特色的大学建设与人文学科发展
在互动环节,刘经南就“中国大学的建设能否以哈佛、剑桥等高校为目标”、“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地区,如何实现人文学科的跨越式发展”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刘经南认为,中国和欧美国家在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等方面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中国大学的建设应该在关注本国实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不能走与欧美名校完全一致的发展道路,而应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
刘经南对“跨越式发展”的说法提出质疑,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不能越阶而上,提出了“非线性发展”说法。刘经南认为,人文学科的发展应该抓住四大来源,历史文化的积淀只是其一,把握其余三点,一样可以大有作为。一是重视源典思维,即中国、西方、古代埃及和印度的源头、经典文化;二是面向地方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开展社会实践;三是考察和应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的冲击。
副校长邓晓华在总结中指出,刘院士的报告既结合中国大学的实际,又面向国际教育的前沿,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眼光深远,对我校学科建设与发展、进行综合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全体在家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院长,分管学科、科研和学位与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各系主任、学科带头人,各科研机构负责人及部分师生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报告。
嘉宾简介:刘经南,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曾任武汉大学校长,现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兼任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卫星定位应用、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作为专家委员会成员参与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和建设,他还研究和推动了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在中国各省市的建设。先后获得四次国家科技进步奖,多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