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0日上午,在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会议室,复旦大学新闻系丁淦林教授为我校新闻系百余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研究生报告会,本科生闻讯赶来
丁淦林教授一进场就赢得昌大莘莘学子热情的掌声。丁教授虽年已古稀,但让人感觉到精神饱满:他目光深邃,神态慈祥,讲话有力,步履从容。
这原本是丁教授为我校新闻研究生作的报告,可是许多新闻系的本科生闻讯赶来,以聆听新闻界泰斗级人物的教诲。
历史不要湮没了这些人
这位长期从事邹韬奋思想研究的新闻教育工作者, 首先介绍了出版家邹韬奋与重要助手艾寒松交往轶事,特别提到二人在《生活》周刊和《新生》周刊工作中,正义直言,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他还详细地介绍了由于艾寒松的《闲话皇帝》而引发的《新生》事件始末。他再三强调:“希望历史不要湮没了这些对历史有贡献的人!”
不能顺着前人的脚印走
丁教授重点阐述了他对新闻学科研究生学习的看法。作为1990年就开始招收博士生的著名学者,丁教授认为,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重点更清楚,内容更集中”;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时,应听取导师意见,但“不能顺着前人的脚印走”,更应该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基础、就业需要和自己的有利条件。
丁教授认为与梁启超的“我国民之中庸妥协性”不同,“研究生讨论要激进要过头”,才能真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丁教授还谈到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第二手资料是捷径,但更要研读第一手资料”。
此外,丁老还驳斥了“新闻无学论”,认为新闻绝不是一些人口中的“高级的经验性劳动的重复”,“早在五四时期,蔡元培先生就说过,新闻有学!”“新闻与文史哲不一样,新闻具有应用性,重在应用,也有理论。”
昌大学生比我们有很大进步
最后的互动环节,新闻系学子发挥记者的特长――争相提问,就“党报网络版的地方频道应该如何定位”、“新闻学子应报考什么专业的研究生”、“未来新闻事业改革突破点在哪”等问题向丁教授请教。他细致耐心地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解答。
“你们敢于提问,敢于讲话,有自己的思想,比较活泼,比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有很大的进步!”丁教授风趣幽默的解说与十分中肯的赞许赢得现场的阵阵掌声与欢笑。
讲座结束,热情的昌大学子将丁教授围住,索求签名合影。
人物简介:
丁淦林,江西南昌人,1932年7月生。1955年7月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6年获韬奋国丁奖一等奖,1997年被授予“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称号。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温州大学人文政法学院院长、南昌航空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校新闻传播学院系的顾问或兼职教授。著作有《邹韬奋年谱》、《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图史》等多种,主讲课程有《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与中国社会》、《中国当代新闻理论与实践》等。另外,他的关于“加强新闻传播学科的理论建设”、“大学新闻教育的改革”等论述,对于我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实践的发展具有十分有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