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伴随朝代的更迭,中国的教育在黑暗与曲折中不断地摸索前进。一些知识分子和权威学者一直推崇的大学精神亦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体现,然而,在历代学术界和政治界的领导者对教育之路的探索中,中国的大学精神又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3月3日上午,著名历史学家丁东作客第七十八期《昌大智库》,介绍了中国大学精神的演变,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
“自清末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出现第一批新式学堂的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学精神共历经了两起两落。”丁东先生开门见山的说到。
他认为,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精神的兴起时期。首先,北洋时期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草创期,大学精神的形成期,虽然大学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但起点很高,“当时的基本格局是公立、私立、教会三足鼎立。”同时,丁先生认为,蔡元培主张的兼容并包,网罗百家,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先进思想,开启了中国大学风气之先,将中国大学带到了一个高起点。然而,到了国民党时期,大学被要求强化党化教育,大学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但那时,大学的独立精神依然鲜活。直到建国后,中国仿制苏联,开始院系调整,使一些一流大学“元气大伤”,公立学校完全取代私立、教会学校,而紧接着的思想改造运动,使许多教育家的思想独立严重受挫,中国的大学精神亦遭遇衰落;到七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拨乱反正,高考恢复,相关教育制度得到调整,大学站在了社会进步的前沿。至此,中国大学精神出现了中兴。
当谈到今日的大学精神时,丁先生则充满忧虑,他语气凝重的说到:“从九十年代到现在,中国的大学精神再度进入了误区。”他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以官治学,行政扩张,权力本位、盲目扩张,学历贬值和学风败坏,弄虚作假三个方面。
最后,丁先生引人深思地对同学们说道:大学精神是一个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但是,不管现实存在怎样的问题,命运的选择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要我们取法乎上,追求真理,追慕先贤,认真学习,前途仍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