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中旬,和几位朋友驾车来到江西彭泽县棉船镇踏青赏花。
在江西最北最北的北边,北纬30度, 人称江西的"漠河",它是油菜花之乡。其实它是长江中游上一块巨大的“船形”沙洲,是江西省少有的至今仍保留“纯农业”特征的乡镇。它至今仍然像是一艘扬帆启程的木帆船,没有烟囱,没有污染,是块少有的绿色宝地。当地民谣中说它"三月一片金黄,八月遍地银装",这倒是道出它是块出真金白�的好地方。
"三月一片金黄",是指三月油菜花儿开,遮天盖地的黄,你若置身于油菜花中,犹如置身于黄色的海洋中。在这里,不见村舍,也找不着牛羊;一排排整齐的随风摇曳的防风护坡挡水的杨柳树,像是块巨大的绿色翡翠石镶嵌矗立在帆船沿的四旁;车在黄海中航行,如同舢板在海浪里飘浮,忽隐忽现;人在黄海里行走,偶尔也能见飘浮上来的人脑袋。这儿,名符其实的江南型的黄色"青纱帐"。江南早春泥土的芳香和油菜花里飘出的淡淡的清香,沁人肺腑,足足地让那些采花赏花一族,畅开胸怀闻足吸�。人在花中走,花粉沾衣裳,用不了多久,青装变龙袍。
"八月遍地银"则说的是八月棉花盛开的季节,全岛洲五万亩棉花轰然盛开,一片银白色;一朵朵棉桃站立于棉株之上,精神饱满,愤然绽开;一株株棉花俨然是军纪肃然的部队,整齐威严,一字排开,组合成一片巨大的银白色的棉花世界。它是中国仅次于新疆的,在江南首屈一指的大棉田。多少年来,江西人民穿衣戴帽所用的棉纱,有不少产于此地此棉。棉花花期长,收获的季节也长,所以棉农们特别辛苦。他们要从八月棉花开到棉花凋落的十月,顶着酷暑晒烤,挨着蚊叮虫咬,起早贪黑地采摘棉花。银色世界里饱含着棉农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当然,他们也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性欣赏棉田白色景象,倒是新疆发明的机械采棉机更能吸引他们。
“棉船镇”这个曾不起眼的小镇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不仅一年四季景色美花不断,且人才辈�!四十一年前曾经来过这,算是慕名而来吧!那是一九七二年的秋天,我初中毕业,人生路口上,学校把我们这一届的初中生,以部队"野营拉练"形式,一路携装徒步从庐山走到这彭泽县棉船�,“洗洗脑”接受再教育。
棉船镇出了许多人才,在古代就有县令陶渊明之说。而在现代七十年代,有位叫殷有财的农民大爷,最平常普通不过的中国农民,当年却红遍了半个中国。他带着殷家几代人在这沙土地里辛勤地耕作。那时自然环境不好,棉船镇三年两载遭水淹,不仅仅种的庄稼被水淹没,肥沃的土壤也被长江水卷走,来这里生产生活活命的人多半是外省的,来一茬去一拨,没法在这里落脚生根。尽管当时新中国已成立二十多年,农民的生产条件、生活环境仍然落后。殷有财及全家人多年坚持不懈,不等不要政府救济,发扬愚公精神,率领全家几十口人丁,围着几十平方公里的船形岛洲修堤种树,感动乡里镇里的农民百姓,大家都投入到修堤种树抵御自然灾害的行列中来,他同他一家也因此而闻名遐迩。一九七四年我自愿报名去农村插队上山下乡,应该讲是这次“野营拉练”的思想成果吧,与向殷有财农民大爷学习有着内在的必然的思想脉络。
今天,故地重游,再一次看看眼前这一排排、一片片整齐、粗壮,刚吐新芽、直耸云天的防风护坡挡水的林带,脑海里浮沉着一群群当年称得上脊梁的中国农民劳动的身影,心里确实为有像殷有财这样的中国农民前辈而骄傲。是因为他们,棉船镇才有“三月一片金黄,八月遍地银装”的景色,我们的祖国才如此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