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午,“前湖之风”周末讲坛于法学楼报告厅如期举行。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孟广明受邀做客本次“前湖之风”周末讲坛。讲座中,他较系统地梳理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联系,并就文化、生命疑惑问题给出解释。
讲座伊始,孟广明就郑重地抛出了“1687年”这个时间点,并且用它贯穿讲座始终。据孟广明老师介绍,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标志着自然科学的产生,随后世界、文化、生命、生命体现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从传统走向现代,文化也出现了裂隙,于是有了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的古今变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比。
众所周知,西方自然科学谈效率,谈成就,人文科学因为自然科学的刺激及其本身的结构决定了它谈意义的特性。在政治冲突之后,世界新一轮的文化、文明冲突开始,生活方式、文化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考虑文化问题的同时,生命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到底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理解人文、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呢?
据孟广明介绍,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以及对这个选择的承担。像老人倒地不扶,小悦悦瘫地18路人无视,这些都是良知问题,孟广明老师对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拷问,而最后抱起小悦悦的陈贤妹守住了良知、道德的底线,这一举措的就是生命意义的选择。孟老师话音刚落,听众席上响起阵阵掌声。
短短的两小时里,孟广明老师从文化、文化裂隙及其特殊效应入手,以东西文化、古今文化的差别为脉络,结合古今先哲们的经验理论,深入讲解了人文、生命问题。最后,在嘉宾听众交流环节中,孟广明老师就听众提出的问题给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