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精装 主办
  • 【读师者书】《风流与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其人其文》:士为国魂,斯文在兹
  • 作者:汉语言文字学2016级研究生 胡晓君摄影:汉语言文字学2016级研究生 胡晓君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8-05-13字体:[
  • 编者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与学生的关系,常常处于很微妙的境界。因着师者给学生授课,两者离得很近;学生对师者有敬畏之心,两者又离得很远。书,是作者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之一,读者通过阅读,可以走近作者。学子“读师者书”,不仅可以了解师者的研究领域和文化知识,更能走进师者的内心,与他们直接对话,拉近彼此的距离。新闻网特推出“读师者书”栏目,以飨读者。

    沉闷的炮声打破和平的宁静,悲痛的哭声夹杂着万灵的嘶吼,硝烟弥漫,遮天蔽日,在那举步维艰的战争年代、国难时期,知识分子依旧保持着纯洁的心性和对学术的热情,坚持不懈地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学术精神,这也是张国功老师感慨兴叹需要当下的知识分子汲取的民国精神。

      当读到《世间已无叶功超》一文时,我不禁暗想,能让张国功老师有此感慨的会是什么样的人,又如何理解一个文人永远消失于世间是幸还是不幸。回首叶先生的一生犹如断翅的舞蝶、黄昏下的残曲、寂寞的困兽,有着独特的魅力却因饱受挫折而告终。叶先生有着那一代知识分子特有的豪情与抱负,却沉寂在文学之外的政坛。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遗忘后,傅国涌先生长叹“叶功超能回到读书人中间吗?”,而张国功老师笃定地表示“无论如何,世间再无叶功超”。我大概明白这个时代已无人能达到叶先生自由精神的高度,这是叶先生的幸,却是我们的不幸。

      每每看及张国功老师笔下这些知识分子,总觉得似曾相识。恍惚间认识到民国时期就如同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烽火连天、战鼓震天的乱世。然而在魏晋南北朝这乱世中却可寻得一股文学清流,出现了一大批才华卓越却风格迥异的文人名士,有胸怀大志的卓越政治家曹操、有嫉恶如仇的政治文人嵇康、有寄情山水的田园雅士陶渊明,这一群风流名士使金戈铁马的时代拥有了后世文人所向往的魏晋文学。同样,民国时期出现了懂得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的朱光潜先生,无心功名学历、潜心研究的陈寅恪先生,为中国忧虑却无奈高喊“中国还得争气才行”的梅汝璈先生,他们的精神与思想虽成为珍贵遗产,却让当代文人可望而不可即,只剩感恩与神往,何其忧伤。张先生将本书取名为《风流与风骨》,一有他对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的无尽赞赏,亦有对旧时民国文人独有的精神风骨的无比神往。读完此书可静默想想,我们虽已达不到他们那种人生境界,但可否多尽心尽力去做好读书人该做且能做的事。从书中可看出张国功老师一直在这么做着,并借此书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士为国魂,斯文在兹”,张国功老师在文中不止一次谈及这句话,看一个时代如何,知识分子所展现的品行是衡量的底线。遥忆当年,邹先生曾说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散漫的学术氛围,才培养了联大学生的独立之精神”,张国功老师也认为“没有求知的自由,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时代虽是灰暗的,精神状态却是明亮的,读书与学问的自由让那时的书生兴奋又幸福。而如今,同样有着自由,知识分子却浮躁无定,“学人群体自己不把自己的身份当回事”、“学界抄袭成风,学术泡沫化倾向严重”、“学术规范底线大面积崩溃”,已让世人明白那时历困厄而弥新的文化时代已成为绝唱。

      当代知识分子需自省、思考如何做才能让民族文学不失却希望。张国功老师的“士为国魂,斯文在兹”一说应是学者们最好的勉励。

    来源:《南昌大学报》
      链接:http://news1.ncu.edu.cn/paper/index.asp?id=335&nodeid=1375&newsid=5061&ly=content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betway精装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