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原本是一个科技名词,其概念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2012年,“正能量”被国人延伸赋予“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的涵义,忽然一下子成为了大众的情人,为人们津津乐道,爱不释“口”,一举成为今年国人语言舞台的主角。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2”启动仪式上,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杨尔弘表示,“根据10月份采集的媒体和网络用语显示,‘正能量’排名一直靠前。‘正能量’已经进入年度流行语候选。”如果我们百度一下“正能量”这个词汇,就能立马弹出近2400万个相关结果,足见其广为流行的程度。
“正能量”的瞬间爆发,可能源自数十位远渡重洋,在大西洋彼岸参与伦敦奥运火炬传递活动的中国草根火炬手:他们中有凭借卖羊肉串的微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先后捐赠20多万元的阿里木江・哈力克;有因两次心脏停跳而被下了死亡通知书,但凭借顽强毅力击败病魔,24岁时成为交通系统最年轻劳模的陶崇文,他还曾多次配合公安机关破案,面对失主重金酬谢一次次婉言谢绝――公众认为,这些火炬手身上所绽放出来的“正能量”价值,能够促使社会风气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行,使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并能为每个人带来好运。于是一句名为“点燃正能量”的励志口号在网络上迅速蹿红,成为2012年互联网最大规模的“事件”。几乎与此同时,在北京一场60多年未见的大雨抢险中,10万参与救援、排水的干部群众和无数爱心志愿者、交通参与者乃至普通市民所体现出的精神力量,也把“正能量”推向极致。
有学者分析:人民对“正能量”如此推崇如此青睐,是因为正能量代表了民众的希望,承载着他们的期盼。也当然是因为社会中还有大量“负能量”存在,比如社会腐败问题、各种歧视和不公平问题等,正在吞噬抵消“正能量”的作用。因此,人们希望:正能量的大量涌现,能够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和谐。这,也许就是“正能量”大受追捧的原因所在。
从科学的角度讲,“正能量”的确可以改变世界。早在上世纪初,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回答了正能量何以改变世界。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中有许多“自组织现象”,即在系统组建后,虽然也有着日益毁坏衰败的趋势,但其内部也产生着调节建设的倾向。自组织有赖于自我加强,当系统和外界不断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外界不断输入正能量(科学家称之为负熵),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微小的事件会被扩大和发展,将系统引向自我完善。
生活中有很多正能量改变世界的例子,小到混乱的水雾凝结成美丽规则的雪花,大到地球低等生物向高等生物的演化,一个典型的实验就是,在一个平坦的锅里盛上水,在锅的下面慢慢均匀加热,开始时,锅内会出现一些不规则运动的小气泡,随着热量的增加,气泡越来越多,当达到一临界值的时候,原来不规则运动的气泡突然变成了有规则的、呈六角型翻转的花纹,而这些花纹又组成一个美丽的图案,科学家把这叫做贝纳德花纹。
需要指出的是,正能量对系统的影响绝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要通过系统间各要素的一种非线性关系的相互作用,正能量通过非线性的相互制约、相互藕合,从而形成为在整体上完全不同于各部分、崭新的整体效应。正是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才能在一定条件下使微小的涨落不断放大,成为引起系统相变的巨涨落,促使系统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
和贝纳德花纹实验相似,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放大的系统,了解了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我们就知道,期望正能量改变世界,远非在网络上传几圈“正能量”火把那样简单。我们可以按照贝纳德花纹实验来对我们的社会系统做一个类似的比较研究。
首先,要想完成正能量改变世界的过程,社会需要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以不同的方式和社会这个大系统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善良的人们总以为,只要自己尽可能把正能量传递给社会就 “ok”了,其实不然,贝纳德花纹实验中杯底的热源方向只能朝正上方一个方向,如果方向歪了或者斜了,或者旁边再加几把歪火斜火,贝纳德花纹都绝不可能出现。社会这个系统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正能量就很容易因方向不同而互相抵消,这就是内耗,有时候我们也称之为好心人办错事。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我们阶段性的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十分科学和必要的。这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就是正能量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正能量努力的方向。
其次,社会需要构建一个奖励正能量、惩罚负能量的健康机制。
一般来讲,依靠正能量促使系统走向进化和有序与提供负能量使系统走向衰败和无序相比,前者要艰难得多。天空中好容易形成一朵美丽的雪花,你只要哈口气就可以毁灭之;自然界进化需要花费上千万年,人们只需几年的猎杀就可以打破她的平衡。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有这样的经历:排队购物的时候,开始井然有序,这时忽然来几个插队的,而且居然成功了,队伍的秩序很可能就此大乱。这里讲的都是负能量的破坏力。社会学家说的“劣币驱逐良币”法则,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而从这个意义上讲,正能量永远是这个世界最需要的元素,也更需要社会构建一个保护正能量惩罚负能量的健康机制,这就好比耗散结构里面的“自组织”能力,缺少了它,人们也看不到美丽的贝纳德花纹。
第三,要想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离不开我们每个个体的努力。
英国学者理查德说过: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正能量既是个人节操的砝码,也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普通人身上释放出的正能量,对社会有很强很厚的渗透力,对人的启示意义更大。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表达出内心珍藏的正能量,让正能量流动起来的时候,我们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会带动一个又一个后来的受益者。2012年,人们可以惊喜的发现:普通人身上释放出的正能量,正在弥合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沟壑,也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世风和民风。当越来越多的人都成为这样的正能量的传递者的时候,我们的社会环境和道德环境才会更加优化,世界也才会越来越美好。
最后,要想看见美丽的贝纳德花纹,需要耐心。
贝纳德花纹实验加热的时候,火力需要持久而均匀,想一把大火就做好实验是不可能的,联想到年度流行语中的“流行”一词,我还是想发表一点感慨和意见:“正能量”这个词,还是不要把她归结到“流行”类中的好,毕竟,正能量改变世界,需要时间和耐心,也需要常说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