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精装 主办
  • 民国的三个面相
  • 作者:胡诗婷 摄影:胡诗婷
    点击数:
  • 发布时间:2012-05-12字体:[
  •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始了历经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民国时期。有人说那是一段黑暗肮脏的历史,也有人说那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言论自由,文化繁盛。真正的民国究竟如何?5月1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做客第八十四期昌大智库,在研究生院117向同学们讲述民国的“三个面相。”

          首先,民智未开,产生信仰纠葛。虽然推翻了君主制度,但饱受封建制度迫害的人民心中对“皇帝”的信仰并没有随之君主制度土崩瓦解。相反,皇帝被推翻,百姓心中反而没有着落了,如孔子所说“三日无君,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你想实行选举制度,给百姓权利投票选举。他们心中只有‘为什么投票?’又或者‘投给谁?’的疑问,选举制度完全无法实行。”


      张教授认为,袁世凯称帝不仅仅只是他个人野心的产物,这是袁世凯和他的幕僚班子为了重树权威,重建合法性的一种尝试,但这却给了虎视眈眈的各方势力一个“反袁”的借口,为他的失败埋下伏笔。

         其次,制度存在缺陷。在段祺瑞的皖系军阀统治时期,国会还正常运转,到了后期,国会完全操纵政治。“曹锟想当总统,就直接拿钱买票,买了票还开收据。张作霖做大元帅,连形式上的代议制都没有了。”

         “当时的民国时期,最重要的话语是阶级话语,虽然孙中山不认为中国有阶级。”马克思主义所指的阶级主要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所谓的无产阶级实际上指产业工人,特别强调其跟大机器生产、所谓先进生产力的联系,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是革命的动力。但张教授认为中国当时的产业阶级实在太少,而且没有影响,不是革命的主力军。“当时的中华民国有四亿五千万人口,但产业阶级不多于两百万人。并且他们的革命积极性不高,反而是学生的积极性最高。”

     

热点新闻更多>>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办公楼三楼   

电话:0791-83969057   邮编:330031

版权所有:betway精装      点击数:


手机版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