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青春染了胭脂,笑容变得不再美丽,在春天的末梢留一抹花香,请记得我曾经年轻;如果爱情醉了红颜,风景变成一种回忆,听花开的声音在三季浅唱,请铭记回首过的刹那。”无止尽地放空自己,摸索青苔满径的小道,追忆流年华韶,回忆似白色塑料袋挂在电线杆。流逝的那些年的那些事,醉了,醒了,别过了……
<一> 2007与Kimi
2007年的夏天,在城市的不同角落,到处都是一样的巴士,到处都是一样的路灯,纷繁的噪音,病态的破嗓,以及游离于城市边缘的人和事。
2007年的夏天,厌倦了选秀的无聊做作,一夜成名又或是昙花一现;厌倦种种黑幕以及极富功利性的炒作。直到看到了Kimi,一个有着和莱科宁相同英文名的倔小孩,尽管让无数的“冰人迷”不爽,尽管被人骂作伪摇滚,但他却始终嚣张地宣称“站在这个舞台上,让全世界统统记住我!”
2007年的夏天,城市的不同角落,有人同我一样写下过“如果下辈子你还是乔任梁,我们死也要做VIP。”7月21日,有人同我一样彻夜难眠,因为王战。
带着略微伤感的回忆,学着骄傲地走过2007年的夏天,正如Kimi所说:“以卵击石,碎的反而会是石头。”
<二> 2008与2班
重新烤制一份面包,贴上标签:2008年4月6日――进入高中的第一天,习惯依旧将马尾高高竖起,如武士般地抬头,潇洒地阔别初中。高中,没有血雨腥风,却也是电光火石,全无弱拍,强硬到底。荣誉或者伤疤,是心灵的图腾,是意志的涅盘。
轻轻地抬起左脚,感谢生活的机缘让我们能在彼此的部落格中相遇,编织仅属于2班的回忆:上海的公交车上,我们放肆地高歌;在午夜的宾馆,我们通宵狂欢;在与3班的友谊赛上,我们张扬地呐喊……
在有太阳的午后,我们慵懒地趴在阳台上啃雪糕扯理想;在批斗会上,听某男生寝室为解释扣分而集众人智慧编的故事;在与教官告别时,我们齐声喊着:“谁最帅?潘帅!谁最酷?方酷!”我们少不更事,不安分地在自习课潇洒放肆;我们是愤青,愤世嫉俗地活在2班这个在别人看来并不上进的班集体中。
<三> 2009与文科班
2009年的钟声,午夜零点携来屋外薄荷花开的风景,空气令人清醒,夜已不再沉寂,烟花开始绽放,转瞬又是一年。
不知何时已经习惯了与一窝子人一起爬上2楼,转过一个过道,悠哉地从三个班级窗前晃过;可如今再往上,楼梯上只剩下了我们一二,莫名的失落。在如此拥挤狭小、女性主义的班级中,我总是记不得谁是谁,总是无法将名字与一张张脸孔对号入座。
离开原来的班级,以一名文科生的身份开始在陌生的集体扎根,然而在那一年我没有找到我要的归属感。在新的寝室里倒头就睡,对于白天并没有过多回忆,开始试图认真地过每一天,因为已经无法找寻过去的那份颓废。也许这对我是好的,或许吧。这一刻的下一秒属于未知,而我选择了活在当下。好吧,我承认自己渐渐被那个班级改变,尽管我希望未来那个还会是最本真的自己。
<四> 2010与球赛
一切就如同电影画面般的煽情,请允许我此刻油然而生的小小感动,原谅我曾经对新集体的冷漠与不屑。原来很多时候只是自以为是地沉迷于过去的回忆,过于幼稚可笑地将那想象成天堂,一个仅仅是由碎片拼凑的海市蜃楼。过去的总是会令人迷失,无法真切地洞察周遭的世界。潜意识中早已对现存判了死刑,天蝎与生俱来的执着往往就演变为了执迷。
自从踏入文科班,便未对其抱有任何的好感与幻想。压抑感,陌生感,紧迫感交织,生活在既有的小集体中灯红酒绿,而那个挂名位“9班”的集体终究只是一盘美丽的散沙,沙子很美却无法成为沙雕。散沙,这是我这一年多来对那个集体真切的印象。然而那场篮球赛竟彻彻底底地粉碎了那个我曾深信不疑的的结论。
那场球打得太过煽情,太过血腥,太过抓狂。但是你们够男人,够血性,够骨气。老沙,其实真的不用说抱歉,而是我们应该向你们致敬,谢谢你们的拼搏,谢谢你们的坚持,谢谢你们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在脑中掠过篮球场的画面,竟是满眼的血迹斑斑和身体与水泥地一次又一次的撞击;回忆晚自习的场景,充斥着我们的愤怒和那给予英雄的掌声。白象,其实真的没有必要那么拼,看到你脚上的绷带的确令人揪心,何必拿自己的脚来当赌注呢?那不过是场充满了龌龊行径的暴力游戏,真的不值得。我暂时还无法出离愤怒,也许就如同你们无法接受失败一样,那是一次长久的痛。老狗,从2班到9班,其实我们真的还很不熟,在之后的一年里应该仍然会是路人甲乙,但我想说“老头”说的不对,你们其实都是纯爷们,至少是现在。鸟哥,你真的太瘦了,所以一定要努力增肥,与水泥地亲密接触的任务应该给四班的人好好享受,而你就去漂亮地投球吧。至于聪哥,你可能最合适的还是做咱们的劳动委员,至于篮球就当做个人爱好来强身健体吧,呵呵。说实在的,从来就没想过你们会这么男人(你们肯定会说“本来就是”),也没有想过9班也会有凝聚的一天。所以谢谢你们证明我们也拥有相同的梦,谢谢你们唤醒我们的本真,不要觉得过于矫情,我是说认真的。
我们这群女人愤怒着,感动着,当然也以我们所特有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小小崇敬。那份万字的感谢函凝聚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深的敬意,同样也是对这个文科班的重新审视。是的,我们只是拥有7个男生的文科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软弱无力,我们也可以与别班叫嚣,我们也可以挺起最骄傲的脊梁。因为我们一直同在。
<五>2011与未知
如果不曾有今天的邂逅,也许南昌的一切于我都仅是铅字,仅是屏幕上滚过的陌生的词条。未曾想过我的人生会与其有何种交集,然而它却真实地发生了。那天背起行囊,我只是一味地傻笑,想着在2012之前终究该去外面的世界闯闯,想着在全新的城市用全新的自我开启全新的征程,想着那究竟是何种的机缘巧合注定了此行的终点叫做南昌。
那天,我带着花哨的行李第一次挤上火车,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南昌的毒日,第一次破除空洞的数字和文字将校园真实地踏在脚下。那天在机场,我本构想那该是如何的煽情画面,然而离别不过是父母的几句叮咛,我的小小不耐烦还有在平常不过的一句再见。在南昌的日子,常常看到飞机掠过头顶便想到那场不到1小时的行程竟阻隔了我和那个叫做家乡的地方。现在写这段文字,迟到的小小感伤渗入音乐淡淡地扩散在空气中。
我承认,我是抱着打酱油的心态来的,想着一切关乎学习的玩意该结束了吧。然而发现我错了,我被现实重重地击了一下后脑,其实我们离开的那个地方才是真正的天堂,就如人人上流转的一段文字“解放了,才发现后面还有抗美援朝,三年困难,十年文革……”不过,人不就是这般,缅怀过去而遗漏了当下的风景,所以我决定将那些真实的存在但已不属于今天的影像作为回忆,有些回忆应该说给懂的人听,有些回忆应该选择珍藏。
2011我在南昌,我大一。我不知道是否能看到2012年12月22日后再升起太阳,然而我知道明天我们还依旧拥有阳光,拥有我们的未来。
那些属于我们的癫狂,放肆和动容如水般抽离,那些遗漏的发生是否带着悲伤.我承认记忆无法复制粘贴,回首发现已经走得太远太远,原来回忆只剩下这些片断.现在已经没有人鄙视我们的疯狂,没有人以异样的眼光看观众席上的那一帮自负少年;然而过去,他们不懂,那么以后,他们仍不会懂的.我们不在乎,只要我们明白,铭记那些人在那些年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