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3日上午,我校电影产业高峰论坛在前湖校区艺术楼康定斯基厅顺利举行。玛利亚•费瑞华,谢飞,方励,李柱益,克里斯多弗•布朗歇出席论坛并联合发表题为“中国电影的崛起及其对亚洲电影的影响”的讲话。论坛由我校戏剧影视学院荣誉院长、监制、编剧焦雄屏主持。
谢飞教授针对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国电影产业自2003年以来,年年进步,由一千多块荧屏发展到一万多块,直至去年年底,我国总票房已赶超韩国,虽然韩国人口仅4000万,而中国有13亿人口。但在中国发展时,世界也在同样发展,去年印度电影在北美票房已经令人惊艳,亚洲的韩国、日本也有很多好的影片,这些都是我们难以企及的。”他认为,中国电影目前的水平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距离电影市场建立健全还相距甚远。电影事业工作者应努力把半市场经济转变为完全市场经济,应做艰苦的工作,不要得意的太早。
方励讲到,“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非常严峻的危机,也是一个重大的机会。中国只是一个消费源,而不是一个电影产业大国。到今年年终,我国国产电影占有率已跌破35%,只有极少数电影可以收回成本并取得小额利润。很多电影很优秀、很感人,但面对巨大的商业压力,很少有影院愿意为这些影片排片,艺术质量好的电影得不到排位,当今电影市场上粗制滥造、不合格的电影又比比皆是,电影产业危在旦夕。而是否能改变这一现状,成为把危机转变为机会的关键。”在谈到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发展时,他表明自己的观点:电影产业的出口在于制片人怎样把商业和艺术紧密有效的结合起来,既能收获利润,又不失艺术吸引力。并且本国人要支持国产电影的发展,否则好莱坞终将淹没我们的电影市场。
克里斯多弗•布朗歇认为中国电影现在是正处于变化的环境,由于各方面原因,中国的政府审查很难预测,因此投资人会感到恐惧,不知结果如何。但中国地大物博,人才辈出,所以即使很小投资的电影也有在国际舞台上发出闪亮光芒的,中国电影仍有希望。当代人们有很多吸收多元文化的机会,未来的电影工作者应吸收各种文化风格,栽培多元文化的品味,不要“被定位”,一味的崇尚好莱坞。
李柱益则提到前不久他在美国参加的与很多好莱坞制片人、导演的见面会议,会议最大的话题即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和发展。可见中国电影发展在被世界关注。
玛利亚•费瑞华说道,“中国电影事业并不只是票房表现,更多的是文化表现。中国电影的力量的确让我们了解到中国的视觉艺术,这个意义远远超过票房。
在现场互动环节中,克里斯多弗•布朗歇针对“电影人应该去培养观众市场,还是应该去迎合观众口味”做出回答,他认为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既要有自己的口味,也要学习欧美的技术个管理经验。他说,“学习好莱坞,做你自己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