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想象中,龙门石窟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诸朝,一千五百多年来堂堂乎、巍巍然屹立于世间,一定辉煌得可以。然而实地实景的观察,却不能不给人带来一份遗憾,一份悲惜,甚至一种愤懑。
龙门的数千个窟龛,数十万尊造像,已有十之八九遭到毁坏。手指大小的佛像,被悉数铲削殆尽,拳头大小的佛头也几乎被人摘了个精光。沿着石阶上下搜寻,疮夷满目,惨不忍睹。这是我所始料未及的,难道人们只有从那些剩下的缺胳膊少腿、没鼻子没脸的石刻佛像中,去寻找龙门的遗风留韵?
好在龙门太博大了,古阳洞、莲花洞、潜溪寺、宾阳三洞等都得到了比较完好的保存。特别是位于西山最高处的奉先寺,以其恢宏的气势和精美的造像,体现着龙门石窟艺术的风采。本尊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部高4米,耳朵长1.9米,丰满秀丽的面容,灵静含蓄的双目衬之以端庄肃穆的姿态和简洁流畅的衣纹,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右侧的天王气势猛壮,威武刚健,左侧的力士则筋肌突暴,显得咄咄逼人。赋予石头以生命意识,这就是龙门传达的强烈的文化信息。
但是,就在这里,我仍旧看到了愚昧,看到了残忍。卢舍那大佛两旁侍立的四位弟子,已被毁了两个半,两侧的天王、力士也残损不全。站在它们面前寻思:是不是也能产生见着断了臂的维纳斯,或是没了鼻子的狮身人面像时的那种激动?然而没有,实在没有。因为残缺毕竟很难代替完整和谐的艺术美。
据碑文记载,奉先寺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到上元二年(675年)十二月完成。历时三年零九个月,武则天皇后为修此寺还曾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大概是因为唐王室的介入,这些造像才修得那么高大,大概正因为它高大得使锯、铲、斧、锤这些传统的小工具无以施展手脚,才幸得完身,保留至今吧。
古人总以为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他们心中崇拜的偶像,便可千古不灭地流传下去,但有些不屑的后人却全然不顾先祖们的希冀,以更坚硬的力量毁灭了他们遥远的梦想。
龙门被浩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初以为是“文革”所为。经当地长老指教,始知石窟被破坏得最厉害时是在本世纪的20―30年代。 是时,河南境内,洛阳一带,军阀连年混战,赵师长走了,钱军长来了,孙都督过去,李司令接防。涂炭百姓不说,还把并不想介入凡尘的佛像们闹了个肢残体散,甚至砍头示众。
文化的保存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生产力愈落后,解决社会矛盾的方式就越野蛮,为了一个佛头能换回几两银子,可以毁掉无价的艺术珍品;而当生产力水平向前发展时,文明的程度与文物的意识也便同步得到了提升。这大约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吧。
龙门的悲咽早已成了昨天的故事,剩下的石佛当然也不会再申言了,但我总觉得有义务为它们呼喊:留下这份历史遗产,护理好这些艺术珍宝,或许正是为了你和你的子孙。